“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源于生活,卻又被高于生活的去使用。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比喻提出多次要求或者強烈的單位或下屬能得到更多的照顧,處世之中,以弱示人,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別人的同情心,從而讓人對你格外恩惠。”人往往會同情弱者或者會訴說者,如果你不說或者不愿意表達,那么別人也沒有理由為你著想。
教育局長室內,一個女孩兒眼含淚水,聲音顫抖著向局長訴說著自身的情況,試圖去改變縣的規定,為自己爭取一個貸款名額。女孩已多次跑到資助中心去詢問,得到的卻永遠是官方性的回答:“你不是貧困村的,不能申請,等到這批人辦完,8月底你再過來看一下吧!”一次次的失望,女孩兒不知道怎么辦了,父母沒有工作,這些年,兩個孩子上學掏空了父母,女孩兒不想再給父母壓力,把全部的賭注壓在了國家助學貸款上,卻因不是“貧困村的貧困戶”而不能辦理。
往事一幕幕在女孩兒的頭腦中回放,她清楚自己性格極度懦弱,從不知道主動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拱手讓人。大學時,諸如此類的事數不勝數。獎助學金評選,競爭對手當著女孩兒的面哭哭啼啼給班主任打電話爭取,而女孩兒在接到班主任電話時卻裝作很平靜,只知道回答著“恩、好的、哦”,對于他人的合理的不合理的請求,女孩兒從不會問為什么,無條件的就去執行,充當老好人,不知反抗。學校如此,家中也如此,有想法從來不會說出來,自認為自己的想法不說別人也會知道,她服從著爸媽給她安排好的道路,成長為了爸媽所期望的那樣,卻發現沒有了自我,父母也越來越不了解自己,她迫切的想要改變自己!在外,她漸漸的裝作很自信,逼著自己去說話,與他人交流想法,盡量不去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想到什么也會立即去做;在家,她開始用言語關心父母,甚至對父母不合理的要求反抗。然而,懦弱的本性常常會暴露出來,女孩心中的兩個小人也時常打架。
女孩兒在局長門前已兜兜轉轉了好幾圈,找局長這事她已經過了好長時間的思想斗爭,她下定決心要語氣非常強硬的在局長面前擺明自己的觀點,挑戰這項看似合理實則不合理的規定,但到了門口她還是退縮了……一番思想斗爭后,最終還是敲門走了進去,前一分鐘依照自己設定的場面進行著,問好,咨詢……但提到“家”這一連串字眼時,女孩抑制不住了,眼里淚花不停的打轉。局長一看,立馬說:“你幾號開學呢?開學前我一定給你辦下來。”之前準備的那么那么多措辭全部敗給了幾滴眼淚,后續的事就簡單了,貸款出乎意料的快,兩三天就辦了下來。村里的人很驚奇:“咱村的人不能辦吧?你家教育局有人吧?”女孩兒的爸爸也常不解的問:“你怎么和人家局長說的?辦得這么快!”其實一切很簡單!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幾滴每個女孩兒都有的催化劑――眼淚。然而這一切,村里的人以及女孩兒的父母并不知道。
女孩兒也再一次享受了表達想法并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后所特有的那種喜悅。
事情就是這樣,故事也很簡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從不表達的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