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讀后感拖了好久好久。
剛寫完在備忘錄,使用剪切功能后,又去復制別的,結果,都沒了唄。
作者海藍博士38歲學完頂級醫學知識,拿到頂級醫學學位,在準備就業時,選擇放棄這一切,向親戚朋友借錢去申請大學讀心理學。她是醫學世家,學醫是父母的期待,但在求學過程中,她總覺得自己很艱難,逆水行舟的感覺。而當她開始負債學醫后,她突然覺得一切都好順,學起來水到渠成。
書里講幸福有五種。前兩種短暫。后三種持久。
第一種幸福:愉悅的感受
吃到好吃的,玩到好玩的,買到想買的,這些快樂都來得快去得快。
第二種幸福:成就感
我一直都覺得成就感很棒,值得追求。但海藍博士認為,對成就感的追求其實來自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像買大房子,上名牌大學,出國留學,升職加薪…這類成就感最多不超過3個月。
第三種幸福:喜歡且擅長的工作
就是不給你錢,甚至需要你倒貼錢,你還愿意做的工作。
我們一直覺得工作就是為了錢,有了錢,就可以買這買那。可是每天工作8小時,只為獲得短暫的愉悅,是不是劃得來?活著,歸根結底是為了追求幸福。8小時本身的幸福,是不是更抗跌一些?
第四種幸福:持久且溫暖的親密關系
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你盡管在凌晨四點去打電話傾訴?有嗎?朋友,伴侶,親人…
在海藍博士糾結要不要放棄高薪,去借錢甚至去洗碗打工賺錢支付學費時,她的愛人對她說:以我對你的了解,你對物質的需求很低,所以我們并不需要賺很多錢,只要生活能維持基本的物質需要就可以了。
這一段我印象很深,發現有時候放棄不是那么難的,想想自己所需要的,其實真的不多的。那為什么那么害怕重新開始呢?
第五種幸福:幫助他人
阿德勒心理學也講“貢獻他人”,即感受到“對別人有用”能提升幸福感。在幫助別人時,能夠提高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樂于助人,品德高尚的人,從而內心感到充實和滿足。幫助別人解決的問題或大或小,都能帶來滿滿的滿足感。之前向很久沒聯系的大學同學萍問保險的問題,她就跟我說能解答我的疑問她自己覺得很快樂。
書里還有很多其他的內容,現在在看《不完美,才美》II,講面對負面情緒的七步法,步驟不少,但情緒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隨時隨地離不開,躲不掉,所以,實踐看看,總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