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66,9-4-2,萬章章句4-2》
【"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今天是丁酉年丁未月甲辰日,六月廿三,2017年7月16日星期日。
上一節,咸丘蒙詢問,舜做了天子之后,堯和瞽瞍向舜行朝拜之禮,是不是有這事?對此,孟子斷然否定了這個說法,斥之為齊國東野鄉下人的鄙語。
這一節,孟子通過史書和孔子的話,先破除堯向舜行朝拜之禮的謬誤之傳。
孟子說,舜從來沒有使堯做過他的臣子,這一點,查閱堯尚未禪位前的記載就清楚了。
堯啟用舜,舜只是代堯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的工作。
攝政和即位成為天子是兩回事。
當時,堯的年紀大了,體力精力跟不上,把工作交給舜去做,舜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也就是說,堯活著的時候,舜并沒有即位,請問,哪兒來的堯要北面而向舜行朝拜之禮的事兒呢?《虞書·堯典》上說:舜攝政28年,“放勛乃徂落”,放勛指的是堯,是堯的號,徂是升,落是降,中國古代說一個人去世了,就說這個人的魂向上升走了,同時他的魄向下降落了,徂落表示堯去世的意思。魂升魄降,這是道家常用的理論,從這里可以看到,儒家和道家所用的詞語和觀念,從源頭上起,很多就已經是通的。
堯的去世,使得百姓因之悲慟,如喪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全境范圍內聽不到音樂聲,靜密如一,更見不到大型樂器演出的娛樂活動,由此可見,對堯的思慕和感情有這樣的深切。
依照《堯典》的記載,舜正式即位,是在堯去世之后,而不是在他攝政期間。哪兒來的舜接受堯朝拜他的事兒呢!
孔子說過:"天無二日,民無二王。"這是古今不易的定理。如果說舜事先就已經即位當了天子,等到堯去世之后,又帶頭領著諸侯們為堯舉行三年的喪禮,那不就變成舜是一天子,堯是又一天子,有兩位天子了嗎?民豈有二王之理呢?
這樣看來,把堯變成自己的臣屬,這事兒的荒謬已經很清楚了。
無論為了修身進德還是為了修養身心,亦或為了活得明白點兒,都需要多讀書,讀書需要經書和史書合在一起讀,尤其是中國學問,離開史書單獨弄經書,根本就行不通。
因為中國學問并非規則之學,好像法律條文一樣照章辦事就萬事大吉。
沒這回事兒!
中國學問的特點是,讀完書之后需要照著做,并且還得能做好才算數,這就需要反省和判斷力,判斷力哪里來?多讀史書。
荀子在《勸學》最后一段總結說,那種評書水平的讀書,多半出桀紂和盜跖之類的半吊子混蛋。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一個人讀過書,但是,如果沒有反省,如果不是照著做,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判斷力和行為品質,反倒是嘴皮子練得很溜,誰都說不過他,就成桀紂和盜跖那樣的超級惡棍了。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