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最開始的時候是朋友安利給我的,當時聽到這個名字,覺得大概就是一個一群人搞怪的節目吧,后來有認真地看過幾期,發現還真的挺有意思。于是開始斷斷續續地看一些視頻片段。
因為《奇葩說》,我知道了姜思達。其實真正對他有些深刻印象是在那一期“愛上人工智能算不算愛情”的時候。他講了自己的一個故事,一個網戀的故事。
他說愛情允許殘缺,愛情不需要一個豐滿的形象。而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是認同這一點的,比如,網戀。網戀不奔現,那于我們而言,對方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十分高級的人工智能。
思達說那個人和他經常聯系,平日里詩詞歌賦星星月亮自然不必說,他一直很渴望見到那個人。有一天他在大學校園里,對方給他發了一個消息讓他回頭,他轉身后并沒有看到那個人,他很期待,又很焦急。他站在原地傻傻等了半個小時,結果對方說是在騙他。他心里很難受,而這種難受,我想大概就是愛情吧。
后來,他養了一只小野貓,對方也很喜歡貓。于是每天給他發消息,給他郵寄逗貓的玩具。可是有一天,貓死了。思達看著死去的貓和放在一旁的逗貓的玩具,他覺得自己的愛情也死了。他覺得自己這么長的時間好像什么都沒有得到。
當時我在看到這個片段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的心被深深戳中了。那一刻,我覺得這個人,真的很棒。后來,我開始認真地追《奇葩說》,每一次最期待的就是看到他的部分。
第三季,他就像開了掛一樣,每一場都大放異彩,陣陣掌聲,和不斷跑到他所持一方的票數,都說明他真的變得越來越好。其實人生哪有什么開掛,沒有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又怎么能有每一次精彩的表現。
第三季總決賽競爭“奇葩之王”的時候,我心里覺得應該就是思達了。最后一個辯題是“懶是不是人類之光”,很意外,思達慌亂了。那一刻,我很緊張,我很希望他能夠贏。可是,他輸了。于他的粉絲而言,為他惋惜,為他難過。可是,最難過的,還是他自己啊。第四季的時候他說他就是想當奇葩之王。對啊,為了一個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怎么能夠做到不在乎最后的榮譽和結果。一開始就是奔著最后的勝利去的,可是卻輸了。我可以安慰自己讓自己不要在乎,可是我卻不能不在乎,如果我不在乎,那是對我自己的辜負,我對不起我自己所有的付出。
第四季,最開始的時候沒有看到思達。我有些失望,但是,想到只要思達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其實就很好。后來思達回歸了,回歸后的表現,仍然不負眾望。雖然我最近很忙,但還是會把每一期思達辯論的片段認真地看一看。
今天早晨,微博熱搜說思達八進四比賽被淘汰,點開了他的微博,最新的一條是一個波浪線,熱門微博是他就這次淘汰發表的一些言語。他說:“落敗當下我確實非常難過。難過的同時又在想,是不是要輸得起一些?”看到這些,我很心疼。
我們可以輸,可是,我們真的不想輸。我們想贏,我們一直都很想贏,我們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卻希望失敗永遠是別人家的事。可是,真的輸了,我們也必須要去面對這些。
“大方一點兒,浪漫一點兒,多大點事兒呢。”思達這樣寫道。“一點兒”讀起來總讓人覺得分外輕松,可是稍微想一起,也知道他心里是沉重的。從第一季到第四季,一路風雨,想在某一個站點為自己贏得一把傘,可是,每次卻都是只能繼續在雨中狂奔。
之前有一次我取關了思達的微博,因為他有些時候頻繁更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無厘頭的話,我覺得自己感受不到其中的奧義,所以取關了。后來馬思純在微博上評價思達,我又點進了思達的微博,仍舊有些無厘頭的東西,但也有些他自己的觀點。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
我們往往在發現某一個人的動態十分有趣時選擇點擊關注,然后有一天發現他近幾條動態沒那么有趣時就想要取關。可是,我們關注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他們一定也會有喜怒哀樂,即使他們有相當有趣的一面,但是,我們也應當理解他們有時不愿意去將這種有趣公之于眾。他們是人,他們不是被設定好的人工智能。因為言語帶有情緒,所以才會如此動人,不是嗎?
正如你們關注“嶼上”一樣,也許,你是因為某一篇文章很符合你的心理狀態所以點擊了關注,可是,我不可能每一次的想法都能和你產生共鳴。如果十次推送中有四五次推送我讀完都可以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就覺得,關注這個公眾號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當我再一次對思達的微博點擊關注的時候,我覺得對我來說,是一次成長。那一刻,我心里想的是:真好,你一直都在。
也許,你可以認識一下他,他的名字叫姜思達。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