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關心細節很重要,后現代的細節與其他學派的細節的差別是什么?這個是我的思
考。
為達到這樣的細節,我總結了三個方面的問句。
第一類型問句,感覺與描述的展開
第二類型問句,主觀與客觀的轉換
第三類型問句,屬性與關系的背景導向細節的問句無非有下面幾個類型的理論假設,掌握了理論假設,我們的問句就會知道其所以然。包括焦點在內,如果對問句的背景及假設不明了,可能同樣的問句,造就不同的領悟。如果問句的理論明了,則所有的提問變化就可自由自然,更貼近對方。五花八門的問句,
大師們為什么會采用這樣的問句。從這里我們就可以按圖索驥了。
感覺與描述
在焦點的哲學體系中,有很大的篇幅論證感覺的不確定性。
因此,當一個人說到:“我感覺很冷。。。。”時。這是一個感覺,是內部感覺。或者說是一個“表達”。我們這里一定要展開到一個“背景的描述”。
細節展開有個總的原則,就是單個元素的背景。這個單個元素是指,一句話,一個感覺,一個情緒,一個動作或決定。這個展開的背景說,可以按照佛教的緣起來解釋。也可以按照語境學來解釋。若是按照SFBT專業的理論解釋的話。這個叫做“外部評價標準”。
“單元話語”的意義,其意義是不真實的。因為其脫離了語境。以此把單個話語展開到各個語境中,就是我們詢問的基本工作原理。
因此,我們必須把“表達”轉變成多個信息,以及信息之間的關系,把話題打開。
如上面提到的例句,“我感覺很冷。。。。”我們這里要用到問句可以是:
“什么地方你感覺冷?”
“你感覺冷你會做什么?”
“別人是怎么知道你冷的,他們會看到什么才知道你冷?”
通過這樣的背景展開,你才能真正知道,他的冷的意義。對方也會在回答我們的詢問中,重新的不斷的動態的建構自己的“冷”所包含的意義和決定。這是第一個類型的問句例子。把感覺變成背景描述、緣起描述。
主觀與客觀
焦點的解決導向,決定了他的行動力的重要性,就是主觀要回歸客觀。按照佛教的理論就
是“去掉遍計所執”,而按照“依他起性”去解決問題①。這里仍然用SFBT的理論方法來解釋。
指導思想“我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個比“想到了什么”更重要。SFBT想到了一個更好的辦法,常常用到這樣的一個問句:
“要是墻上有個蟲子,在你什么什么。。的時候,他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提問的時候,你一定要細心,這時我們會告訴對方:蟲子是沒有思想的。
所有主觀的思想與語句,要通過詢問,轉向客觀的行為與活動。這里面的行為與活動,不一定是真的行為與活動。而是我們話語中所包含的內容和信息指向。
再例如:“他們看到我這樣,他們會很高興"
展開問句:“你看到什么知道他們很高興,”“他們高興時,他們會做什么,會有哪些活動會發生,(同時或之后)?”
這個問句的核心,就是把主觀的想法和表達,變成客觀的行動和可見性。我們更關心這些行動和活動景象,而不是在想什么這些主觀的內容。因為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說法就是,“主觀 提問的時候,你一定要細心,這時我們會告訴對方:蟲子是沒有思想的。
所有主觀的思想與語句,要通過詢問,轉向客觀的行為與活動。這里面的行為與活動,不一定是真的行為與活動。而是我們話語中所包含的內容和信息指向。
再例如:“他們看到我這樣,他們會很高興"
展開問句:“你看到什么知道他們很高興,”“他們高興時,他們會做什么,會有哪些活動會
發生,(同時或之后)?”
這個問句的核心,就是把主觀的想法和表達,變成客觀的行動和可見性。我們更關心這些行動和活動景象,而不是在想什么這些主觀的內容。因為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說法就是,“主觀
不是客觀的原因,主觀只是客觀活動的借口”。
例如:“我很氣憤,我打了他。“
“我恨他,我打了他。“
這個恨與氣憤,不是打他的原因。其實只是理由和借口。
所以可見的行為和發生的活動,而不是每個人的想法。通過這種語言的建構,SFBT其實
是玩了一個太極的陰中有陽。在主觀的語言中,建立語言成分的客觀內容性。這樣可以展開很
多問句。
例如:“我很氣憤,我打了他。“
我會問:“啊,他做了什么?“、”那些不知道你生氣的人,你打他的時候,他們看到了哪些鏡頭啊?“
一般人的錯誤,是認為”人們知道他們的想法,他們應該知道我的想法“并把這個過程自動化。當我們聽到來訪者的話語中,是主觀的陳述時,我們需要用詢問的方法來這樣展開于此相關的客觀的行動和引發的活動。
從佛教的理論來說是”遍計所執的相無自性“”依他起性的生無自性“。維特根斯坦的思想與
此相會,SFBT的方法給予了可操作性的語句。
理解這些,我們就知道。那些問句,并不是莫名其妙和直覺的應用了。而是來自與練習。
語言建構的作用,讓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都變成可能性。有了這個語境認識。我們才知道為什么
維特根斯坦說”相信事物存在因果聯系的想法,是一種迷信的思想“。這是和”依他起性的”生“無自性。“是一個道理。
這個語句的語境背景,還是需要有深厚語言學的基礎或佛教基礎才可以清楚的展現這個無
常的思想。
為什么要客體化呢?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么我們把日常生活作為我們認識和解決問
題的基礎。
問句方法,發生第一人稱的語句時,例如:“我感到害怕。“,這是第一人稱的表述,這也
是主觀的第一人稱。我們先要通過問句轉換為第三人稱。
“我看到他的行為和我過去看到的所有的悲傷的人的行為一樣。”
“我看到我的行為和過去我看到所有的害怕的人他們的行為一樣”
這是他的主觀的思想內涵。
這時,轉到了”他們“,他們的日常生活賦予所有主觀情緒的行為是什么?任何內在過程,比如
情緒、思考、認識,必須有外部的評價標準才站的住腳。于是SFBT把這些主觀的標簽放到日
常生活的環境中輕松解決由主觀到客觀的行動轉化。
發現有主觀判斷表達或情緒的語句時,作為焦點咨詢師要細心的把聽到的語句,通過詢問
的方法展開。轉向描述行為活動的外在證明,特別是日常生命的歸納行為。
例如:“她會很高興。“
問句:“你會認為她高興了會做什么事情。。?”
回答“她會約我去看電影。“
再總結一下,語句可以表達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態度,但是不可以替代日常行為。語句多少在來訪者哪里是失去情景的,我們的問句就是希望他展現語句所處的全部語境背景。這樣彼此發現一切都有可能。這點是不同于ACT的隱喻方法和背景自我體驗的。我的學習過程讓我有這樣的認識,ACT更多的有佛教的理論背景。而焦點和敘事是符號學、語言學為背景的體現。他們的優點是,方法的可操作性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