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麻將玩家認為,人生如麻將。
剛看到這里的時候,我的鼻孔都要朝天了。
他繼續說:“我們每天也是組成和牌,推到洗牌;推倒洗牌,組成和牌這個連續循環的過程……于是,如果能明白這種連續往復就是人生的話,就能明白在人生中有或沒有‘成功’,僅是能否感受到‘成就感’而已。”
寫作也是如此,在循環往復的創作過程中,感受或受人贊賞或孤芳自賞的“成就感”而已。
如果能看透這一點,就知道寫作是一件沒有終點的活計,同時也是一件讓人欲罷不能的事。如果你也一樣熱愛寫作,下面這份書單也許能帶給你一些啟迪。
《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
嘿!人工智能(AI)——微軟小冰出了一本詩集。不少科學家、企業家讓AI寫新聞稿、小說,聽說AI還能畫出印象派的畫作……
先不要恐慌,舉這些例子不是為了嚇唬人,而是要正視一個問題,科學家之所以急著讓機器學著像人一樣擁有獨創思維,正是說明創造,是人類的獨門秘笈之一。
所以,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齋藤孝的《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念》值得一看。優秀的作家總能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作品。齋藤孝認為,有自己想法的人,人生會因此大不相同。同樣,有自己想法的作家,其寫作之路也會大不相同。
《完全寫作指南》
這是一本很實誠的寫作指南,也應了那句廣告詞“一本在手,應有盡有”。
擁有30多年寫作輔導經驗的勞拉·布朗總結了寫作六成轉盤,認為只要按照這個流程,會讓人脫胎換骨:從提筆就怕,蛻變到什么都能寫。
今年年初我看到這本書時,受到一些啟發。但9個月后我再重新翻開這本書,卻發現那些小小的啟發只是浮光掠影,真正的精髓是實施起來較為麻煩的步驟。比如,明確寫作的目標、了解讀者、頭腦風暴、向朋友尋求修改的幫助等。
從春節到現在,也寫了不少文章,但正是因為少了這些關鍵步驟,總覺得有些遺憾和缺失。所以,如今我重新撿拾此書,隨時轉動寫作轉盤。
最喜歡這本書里的大量案例,以及勞拉在每種文體后面都列出的“這樣做”、“不要做”的注意事項,讀起來清晰又實用。
《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
這是一本很真誠的寫作書。
1942年出生的艾麗斯·馬蒂森是一位“一直閱讀、寫作并從事寫作教學工作,至今依然樂此不疲”的女性。這本書是她寫作和執教20多年的經驗總結。
看這本書時,我還配了一本桐華的小說《大漠謠》一起看。我覺得這樣有助于我理解書中提到的寫作要點。
比如,馬蒂森寫道:“在小說中設置困境是為了激發出人物最真實的特質,而不僅僅是將他們推入絕境。”
再如,長篇小說讓讀者欲罷不能的奧秘在于一件事直接引爆另一件事,如此往復。不得不承認,這個觀點也校驗了《大漠謠》。
說這本書很真誠是因為馬蒂森沒有頤指氣使、高高在上地告訴讀者,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而是很接地氣地向讀者傾訴寫作的苦與樂。
她很坦誠:“我每天都埋頭苦干;出版帶來的不止喜悅,也有失望。”瞧,說得多實在。她在書尾還勸慰想要寫作的人不妨將寫作看成是工作,最壞的結果不過是被老板否定,而不是被父母遺棄。
這本書也有一點不好的地方,就是馬蒂森舉例的作品,幾乎我都沒讀過。(有沒有聽到心碎的聲音!)
我總結了兩點原因:一來,美國人涉獵的書籍自然與我們不同;二來,也的確是我讀書量不夠。
延伸閱讀:讀《寫作課》的感悟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
這是一本很老道的寫作書,是日本推理大師大澤在昌的“小說課堂”講座集錦。看這本書有點開小灶的感覺。
雖然書中大澤在昌主要以推理小說為例講授寫作技巧,但很多技巧完全適用于其他門類的小說。所以,這一點不必介懷。
說這本書老道,是因為授課者——出道多年的推理小說高手,他點評剛出道的小作家們時毫不客氣,一針見血。人生最難得的是有高人指點。沒有高手出現在身邊時,從高手的作品里偷師也是不錯的。
這本書我喜歡的地方是重點觀點全部用藍色字體,像一本讀書筆記一樣,一目了然。略有不足的地方是里面點評的作品都是推理小說,不是很合我的口味。
延伸閱讀:《想當暢銷作家必吃的三種苦》
《創造難忘的人物》
這本書只講了一件事——如何塑造難忘的人物。
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長篇小說,無論你是編劇還是小說家,都可以從中汲取塑造人物技巧的養分。
書中有很多電影的個案分析,分別從定義人物、創造幕后故事、理解人物心理、創造人物關系、對白寫作等章節,剖析成功人物塑造是有跡可循的。
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長篇小說,點睛之處都少不了人物,這本書總結了很多知名影視作品塑造人物的經驗,值得一讀。
延伸閱讀:《你創造的人物有靈魂嗎?》
這些書是我今年看過的寫作類書籍,在列這個書單時,我發現,其實這些書并不是讀一次就能完全吸收的。很多技巧是需要在長期寫作中應用后,才熟能生巧。就像有個朋友跟我炫耀:“剛學車時,連電話都不敢接!現在,抽煙、發短信都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