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新年,走親訪友或是招待親朋的日子,總少不了酒桌上的你來我往。
中國人的交情,很大一部分是“喝出來的”: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關系好不好,似乎一杯酒就見分曉。
于是乎,為了證明“咱們關系好”,拼命勸酒,就成了不少人改不掉的“惡習”。
讀者向社長訴苦:“過年回老家三天,就沒見爸爸清醒過,一場接一場地喝,家里人都擔心喝出事,可他就是不聽勸……”
社長同事也提到,因為酒,大過年的家里人已經吵了好幾架……
翻翻新聞,因為飲酒過量出事的案例屢見不鮮,但仍然有很多人抱著僥幸心理,總覺得自己心里有數,總以為只要“少喝點”就能做酒精陰影下的“漏網之魚”。
然而實際情況是,不管量大量小,你沾染的每一滴酒精,都在一點點摧毀你的健康。
1
酒桌上的每個人,都被這5條謊言騙過
為了逼迫別人多喝一杯,人們撒過多少謊?
“酒量就是越練越大,不會喝才要多喝點。”
“喝杯紅酒有助于睡眠安穩。”
“沒事,喝多了來杯濃茶就醒了。”
……
然而,這些“喝酒無害論”,沒有一條是真的。
BBC的兩部紀錄片,就將這些謠言一一戳破。
1、多喝酒練不出酒量
為什么有些人“千杯不醉”,有些人卻是“一杯倒”?
天生的。
“酒量”其實就是我們對酒精的代謝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由基因決定的。
酒精進入我們的身體后,先被肝臟中的醇脫氫酶轉換為乙醛,再被醛脫氫酶轉換為無害的乙酸。
而人體內,這兩種酶的數量和活性由基因決定。
2、喝酒不會讓你文思泉涌,只會讓你變遲鈍
受李白影響,許多中國人都覺得,酒能讓人靈感爆發。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浪漫的想象。
喝酒反而會讓一個人反應速度下降、記憶力減退。
實驗顯示,飲酒后很少有人能“一心多用”。在清醒狀態下很容易同時完成的行動,在醉酒狀態下只會顧此失彼。
這是因為酒精“限制了精神能量”。
并且,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增加,還會導致大腦中乙醇水平上升,阻止長期記憶的形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斷片”。
作為“抑制劑”的酒精,會影響人的睡眠質量,增加睡眠窒息死亡的風險。
所以當你發現你開始健忘時,可能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喝了太多酒的緣故了。
3、每天一杯紅酒,并不會降低患病風險
很多酒友們用“每天一杯紅酒論,有益睡眠”來給自己開脫。
也有許多人堅信紅酒比其他酒類健康、一天一杯紅酒有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
但葡萄酒中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是“多酚”,而不是酒精本身。
多酚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血脈擴張從而降低血壓,這種物質廣泛地存在于各種食物之中,你完全可以選擇食用更健康的食品來攝取等量的多酚。
與酒精本身所帶來的患病風險相比,葡萄酒保護心臟的微弱功效不值一提。
也有人認為葡萄酒中所含有的白藜蘆醇(一種多酚)能保護血管、增加壽命。
但白藜蘆醇的功效只在部分實驗中有所展現,目前尚未有科學研究證明白藜蘆醇對人類有通效。
4、催吐不能幫助醒酒
酒桌上常常聽人說:“喝多了沒事,去吐一吐回來還能接著喝。”
也有些人,為了“醒酒、降低酒精傷害”不惜人工催吐。
然而,醉酒后之所以會嘔吐,只是因為酒精對胃的刺激作用。
在酒精進入人體后,一部分被胃吸收,使胃部收縮,殘留的食物通過食道從胃中流出,產生嘔吐。
把嘔吐物排出體外只會讓人覺得好受些,并不能夠緩解醉酒。
人工催吐更會損傷胃黏膜,嚴重時會導致胃黏膜出血、胃穿孔和休克。
5、濃茶不能緩解醉酒
一些人會選擇喝一杯濃茶來解酒。
其實,要解酒,需要能夠參與到酒精在體內分解代謝的過程中去。
目前科學研究還沒有發現有物質能夠干涉這個代謝過程,所以,濃茶并不具備解酒效果。
至于緩解宿醉,唯一的方法只有“別喝”。
2
酒精,讓你“飽受威脅”
世界衛生組織有關酒精和健康狀況的統計報告顯示,5.1%的全球疾病與酒精有關。
大部分人都清楚飲酒有害健康,卻很少有人真正把酒精的害處放在心上。
正是這種僥幸心理,讓每個飲酒的人都活在各種疾病的威脅之下:
1、攝入酒精,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研究顯示,飲酒可能是乳腺癌、結腸癌、肝癌、口咽癌、喉癌、食道癌、直腸癌和腺癌這七種癌癥的患病因素之一。
乙醇在人體中經過新陳代謝會產生一種一級致癌物——乙醛,它能使細胞突變,促進癌變。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研究:每天喝三杯酒就足以導致肝癌;每多飲用10克酒精(大約相當于一杯酒精飲料),患肝癌的風險就會增加約4%。
與不喝酒相比,每天喝一杯含酒精的飲料,患乳腺癌的風險將增加5%,口咽癌風險增加17%、食道癌的風險增加30%。
2、酒精會導致肝功能損傷
一旦飲酒量超出了一定范圍,患上肝損傷的風險便大大提高。
酗酒可能會導致患上酒精性肝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酒精肝”。
一般來講進食后飲酒比空腹飲酒的肝損傷要小,營養不良者飲酒后患上酒精性肝病的風險要更高。
同時,長期大量飲酒,肝臟持續負荷,肝細胞受損,導致肝臟內的脂肪無法正常排出,堵塞肝臟,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脂肪肝”。
由于肝臟的自我修復能力,輕微的酒精肝可以通過及時治療、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而治愈。
只是,當酒精對肝臟造成不可逆影響時,肝硬化甚至肝癌就可能由此而生。
一次大量飲酒,還可能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2014年,英國一名38歲的女子肝臟衰竭死亡,醫生推測,這與她25年來每天都要喝5瓶酒有關。
肝臟作為人體的“解毒能手”,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所以,比各種排毒手段更有效的養生方法就是遠離酒精。
3、酒精與肥胖
酒精也是含有熱量的。
一杯白酒大概含59卡路里的熱量,一大杯紅酒含180卡路里,500毫升啤酒含215卡路里。
相比于其他的食物,酒精中的熱量被稱為“空熱量”:除了提供熱量之外,酒精不會給人體提供任何的營養物質。
除了酒本身的熱量,大家平時的下酒菜,多為油膩咸辣的“重口味”高熱量食物,所以我們可能在喝酒的同時悄無聲息地發胖。
酒精代謝后產生的乙酸還可以合成脂肪。
同時,有研究顯示,酒精還會提高人的食欲。
你以為只是簡單的一杯酒,其實“危機重重”。
3
酒桌生存指南
對中國人而言,在餐桌上拒絕一杯酒,總是很難。
正值年關,一份“酒桌保命指南”就顯得尤其重要。
當你處于以下這幾種狀況時,無論多么重要的應酬,都一定要讓自己滴酒不沾:
1、服用頭孢類藥物,切忌飲酒
服用頭孢類藥物時,喝酒會導致“雙硫侖反應”:
酒精的代謝程度減慢,乙醛蓄積,導致人頭暈、惡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胸痛,嚴重會致人死亡。
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切忌飲酒
對孕期婦女而言,攝入酒精可能會誘發胎兒酒精譜系障礙:
導致胎兒畸形、視力和聽覺受損、智力不佳……
對哺乳期的婦女來說,進入乳汁內的酒精未完全代謝掉,喂養嬰兒,可能會影響他們大腦的發育。
3、胃病患者、肝功能損傷的人,不宜飲酒
患有胃病的人飲酒可能會刺激胃黏膜,加重痛感。
一部分酒精被胃吸收,還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胃出血、胃潰瘍。
而肝臟作為消化、分解酒精的重要器官,一旦正常功能受損,很可能最終造成“不可逆損傷”,如肝硬化。
喝酒前,一定要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況,千萬不能為了逞一時之快給身體造成永久的傷害。
由于酒精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始終存在,所以即使身無異常的人,也要在飲酒時,將酒精可能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首先,選擇低度酒。
通常,紅酒、白酒上標注的百分比就是酒精濃度,即100g酒中的乙醇含量。
啤酒酒標則顯示麥芽糖濃度,麥芽糖濃度越低,酒精含量也就越低。
聚會時可以選擇低度的果酒替代烈酒。
其次,在飲酒前,最好先確保“水足飯飽”。
飲酒可能導致脫水,為了減輕酒后的不適感,在飲酒前要適量補充體內的水分以緩解。
胃也有吸收酒精的功能,飽腹飲酒會讓酒精在胃部停留的時間變長,從而減慢酒精被吸收的速度,降低醉酒的幾率。
但是,這些只能讓你“好過一點”,并不能確保一定不會喝醉。
如果你實在控制不住喝了太多酒,就必須盡力遠離宿醉帶來的危險。
醉酒后,人的自控能力會減弱,如果身邊無人陪伴,或是親人朋友也缺乏處理醉酒狀況的常識,很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
一個不恰當的“嘔吐姿勢”,都有可能造成窒息死亡。
2015年,武漢的劉先生因為過度飲酒,酒醉后仰面睡覺,無法將嘔吐物排出,導致氣管堵塞,最終窒息死亡。
還要注意別被一時的“燥熱”所欺騙,在低溫環境下脫掉外套。
酒后產生的身體變暖的感覺,實際上是酒精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大帶來的。
也就是說,變身“小火爐”散發的熱量是自身的能量,而非酒精增加的能量。
體內的熱量實際上是在散失,如果不注意保暖,在低溫室外,很可能出事。
《2016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的飲酒量應該控制在適度范圍內,建議男性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比起一邊喝著酒,一邊加枸杞,減少酒精危害的唯一方式就是“少喝不喝”。
與其等到身體千瘡百孔才開始后悔,不如從現在開改變你的飲酒習慣。
再多的養生小技巧,都不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效。
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即使沒有酒精,我們也可以在朋友相聚的快樂中沉醉,也可以自在愜意地享受原本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羅懷容, 張亞平. 乙醛脫氫酶 2 (ALDH2) 基因研究進展及其與飲酒行為的關系[J]. 遺傳, 2004, 26(2): 263-266.
[2] Riley J N, Walker D W. Morphological alterations in hippocampus after long-term alcohol consumption in mice[J]. Science, 1978, 201(4356): 646-648.
[3] Simou E, Britton J, Leonardi-Bee J. Alcohol and the risk of sleep apno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leep medicine, 2018, 42: 38-46.
[4] 張逸寅,王華,顧康生.酒精相關胃癌發生的分子機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8,34(07):906-909.
[5] 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8,34(05):939-946.
[6] Rota M, Pelucchi C, Bertuccio P,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gastric cancer risk—A pooled analysis within the StoP project consorti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7, 141(10): 1950-1962.
[7] 世界衛生組織,Alcohol[EB/0L].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lcohol
[8] Live Science, Drinking Alcohol Really Does Raise Your Cancer Risk, Doctors Warn[EB/0L].https://www.livescience.com/60892-drinking-alcohol-cancer-risk.html
[9] 虞寧娜, 吳笑春, 辛華雯. 警惕抗菌藥物與乙醇相互作用致雙硫侖樣反應[J]. 藥物不良反應雜志, 2003, 5(6): 381-383.
[10] 高鴻, 趙杉, 王亞莉, 等. 母孕期飲酒行為現狀及對其子女認知行為影響的初步調查[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1, 19(5): 423-425.
[11] 中國營養協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