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些沒有生命的事物,比如桌子、椅子、畫,總是比人類活得久。盯著那幅畫久了,悲觀一下子罩住了我,我忽然“茅塞頓開”。
上周去老家,老媽說:“**走了。”我感受著她的幾許不安--是啊,那么熟悉的一個人,曾一起聊天,偶爾一起打過麻將,在同一方天空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忽然消失了,因年齡相近,令人不勝唏噓。這,都是人之常情。這是那天中飯的時候,老媽與我的對話。我趕緊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的。你想想,她們家以前是不是開石灰廠的?我每天放學回家都經過那條路,白煙味道太重,每次都是捂著嘴快跑。”老媽神色亮起來:“是的,她確實是肺的問題……”“所以啊,曾經做過的事,肯定會有痕跡,不用想太多,過得安心自在就好。”我又進一步疏通。
年前,人們就在傳說那件事,這不,已經一個月過去了,人如燈滅。
可是,那些沒有生命的物體,還將存在上百年或者上千年,到哪一天都未可知,他們的親人睹物思人,傷感自是難免。當那些有生命的人離開,漸漸退離人們的記憶,生命的無常頓時化作無奈,席卷而來。
父母偶爾淡淡地說:“人老了,總有這一步的。”每個人都在準備著,在有意無意間觸碰那個話題,直到淡然接納,無悔于來這一遭。其實,生命可貴,很大程度上源于“有限”,若果真是“長生不老”,絕大多數人將一事無成。
那些日子,多是平凡而富有詩意,因為有彼此。每當回想起,總是清新如春。那些共同經歷的時光,一起細數的光陰,都烙刻著溫度和記憶。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是一塊石頭,永遠孤寂和落寞著,漠然無言,煢煢孑立,不曾與其他事物產生互動,那又有什么意義?相反,有生命的人,有質感,會流動,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還是愿意擁有生命,而不愿只成為一塊石頭,或者別的。
生命如一道光,讓生命精彩,流動,明亮。可那些沒有生命的事物,卻是凝固的,晦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