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修? 凈? 業(yè)? 意? 西? 馳~又空尼師
專修凈業(yè),持念相續(xù),是中國佛教自民國以來特殊的修行法門。只要能一心專念,心不夾雜,意不懷疑,具有如此福德,又有修凈業(yè)的修持因緣,最后能達到一心不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曰:“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圣下凡,今其于此中,即了生死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心愿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則愿速出離此苦世界,愿速往生極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阿彌陀佛圣號,時時刻刻,毋念暫忘。”以此虔心,精修凈業(yè),一心求得解脫,以心愿行為宗,立此功課,心中清清楚楚,意思往西而馳,定得滿愿。
寬律法師所撰錄《近代往生隨聞錄》,內容雖是簡單,所錄往生之修行者,甚至沒有詳細身世介紹,但這百余人的往生事跡,更是值得我們紀念和效仿的。時至末法時代,能以所錄之大德為榜樣,照此修持,定能求生凈土。因當今人性疑慢,煩惱熾盛,凈土乃為最佳救世之法門,令迷茫著此輪回痛苦三界有所歸趣,亦令人生中有所指歸,不至誤蹈迷途。為生起對凈土法門之真信,而作紀念大德之文章。愿一切眾生皆能歸敬凈土,而選又空尼師為榜樣。行持善終歸凈,祈求彌陀接引,心證極樂。
又空尼師(?——1959),俗姓朱,生年不詳。江蘇省啟東縣二徽鎮(zhèn)人。其父親以做木工為業(yè)養(yǎng)活全家,生有兩個女兒,即是又空尼師與她的姐姐。又空尼師和姐姐,自小就跟隨母親茹素信仰佛教,在父母身邊,一家人其樂融融,又空尼師和姐姐一同發(fā)誓,一生都不嫁人。又空尼師后來到崇明壽安寺求受居士五戒。過了幾年,又空尼師的父母相繼去世,又空尼師感到世事無常,更加精進修行。在某年夏天,又空尼師后來在崇明葉塵法師那里聽講《梵網經》,而萌發(fā)了出家之心。于是又空尼師與姐姐一起來到二徽鎮(zhèn)竹林庵,禮拜一位比丘尼師父披剃出家。一九五五年春天,又空尼師又和姐姐一起雙雙前往南京寶華山隆昌律寺求受具足大戒。受戒圓滿后,又空尼師和姐姐仍回到了老家竹林庵,虔誠精進修持凈土法門,一心求得往生西方。
凈土法門唯尚專修,感應之理源于心性,不得夾雜它念,平時要精進修持,身心俱凈,才能證得往生詣趣。佛教以妄語為大戒,切不可沒證言證,沒悟言悟,如果如此而言,即是自欺欺人,成大妄語。弘一大師說:“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還須深信仰菩薩靈感。”殷殷教誨,是一代大師的關切之情,如今卻很少有人能按此遵循。而又空尼師以自強的堅持,遵循弘一大師和印光大師的真切教導,一心持修凈土要義。一九五八年冬天,又空尼師示現(xiàn)微疾,但她仍然日夜不間斷的結跏趺坐,念佛不輟,或高聲念,或低聲念,或大聲念,或小聲念,乃至默念。又空尼師,雖示現(xiàn)疾病,而卻能更加精進。
德森大師一生弘揚凈土,他曾經說:“佛法鑰鎖,唯有斷惡、修善、度眾生。此三事外,更無別法。三者各臻其極,即自圓成佛道。”德森大師所言佛法鑰鎖,就是以凈土法門為宗,利益一切眾生。又空尼師何嘗不是呢?以此畢生精力,持念彌陀圣號,身示疾跡,卻誠念佛號相繼承持。一九五九年正月初四日,又空尼師告訴姐姐和弟子們說:“世間皆苦,無足戀者,愿同念佛,助我生西。”在這天下午酉時,又空尼師于大眾的念佛聲中,面向西方端坐而逝。過了一個晝夜以后,又空尼師的法體全身仍是柔軟的,頂門之上還有溫熱。
弘一大師勸人專修凈土,常開示說:“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大多數(shù)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凈土宗。若果專門修凈土法門,則依仗佛的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這是比較容易得多了。”又空尼師的修為,就是如弘一大師所說,一心持佛圣號,與佛陀相契合了,為此在她臨命終時,面西端坐而逝。又空尼師的法體入龕停放三天后,但她的面目顏色,猶如活著一樣。又空尼師的法體依照佛教儀軌,入化身窯舉火荼毗,荼毗后的舍利子無數(shù)顆,每顆都晶瑩珂潔,燦爛若如珠玉一般。又空尼師一生念佛的功德,全在于這瑩潤的舍利子之中了。
圓徹大師的《勸修念佛五更詞》里說道:“五更里,顯妙明,本來寂寂復惺惺。彌陀一句無多字,碎虛空,彌六合,難擬此時情。碧空紅日皋,淑氣海天晴。窗前梅萼和露報陽春,從今作個婆娑客,來即來,去即去。”這么真切的長歌贊嘆,詠凈土亦詠以凈土為要的修行者,更亦是贊嘆又空尼師這樣的念佛成就者。在介紹又空尼師短短的記錄中說,又空尼師荼毗后,她的頂骨裂為數(shù)片,裂紋猶如菩提樹葉的形狀,一片裂紋又仿佛像“心作心是”四個字一樣。不論五更,還是整天,證得妙相圓明,就是又空尼師的一生修行寫照。用圓徹大師的《勸修念佛五更詞》,來贊嘆又空尼師也更為恰當,更是貼切的了。
凈土法門是一種易行難信之法門,在當今社會,所謂信仰佛教的人很多,真正信仰凈土法門的人卻不是很多,起碼不是真正的信仰。因為凈土宗難信,信要堅固,必得八地以上菩薩才不會動搖。所以信仰者要相信圣言量行,依佛之愿力,切實修行。古人云:“要知山下路,必問過來人。”因此要想依凈土法門修持,一定要學習又空尼師的行持,作為修學的規(guī)范。凈土宗的“凈”字非常重要,重要到身、心具凈。凈土宗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法門,首先要明白修行的要義與事理,只明事理不求實證,則是更無意義的。
所謂念念修行,一念相續(xù),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云:“如果有人一心稱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達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接引,送往西方極樂世界。”念佛一定要真切,不能用觀心念法,一定要用攝心念法。《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菩薩念佛都是如此,更何況凡夫之人。若能常常凈念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又空尼師的念佛之行為,剛好契合了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我們更要學習又空尼師的行為為師范,在念佛持修上,達到一心不亂。
又空尼師幾數(shù)年如一日,修持凈土,攝心而念。她自幼隨母茹素學佛,當父母去世以后,發(fā)心出家,聽聞《梵網經》如法持戒修行,以念佛功德,臨命終時端坐示寂。又空尼師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自己內心都攝六根,遠離一切散亂分別,心識明敏靈毓,達到性覺內觀,與佛無二,得生佛國。
人的一生浮華,猶如白駒過隙,就算名利雙得,又能如何?滄桑歲月轉眼將盡,不如虔修凈業(yè),多辦資糧。如能將又空尼師的事跡作為修行動力,即是攝念入心,趨向佛國蓮臺。在生活中常能調心作妙理觀修,一定卻讓自己利濟弘深,不墮地獄。發(fā)心持修凈土法門,不是在嘴上,而要付諸行動。又空尼師一生,在四宏六度塵卻之中,一心皈依彌陀真言,矢志凈念,攝受一如,自知時至,端坐念佛往生,事跡真實。
印光大師說:“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至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譬如有人所罪業(yè),當永墮地獄,長卻受苦。其人后來生大慚愧,發(fā)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此之故,則能了解生死,超凡入圣。”造惡之人倘若如此,更何況一心專修凈業(yè)。因此,又空尼師發(fā)心發(fā)愿,先是矢志不嫁,獨身修學佛法,而后又在聽聞《梵網經》萌生出家之念。繼而又同姐姐在本鎮(zhèn)竹林庵出家,再到寶華山隆昌律寺受戒圓滿,仍回竹林庵,幾十年潛心專修凈土,臨命終時,預知時至,示疾端坐念佛往生。
寶華山隆昌律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隆昌律寺在明代時,明神宗敕賜“護國圣化隆昌律寺”,明代著名以弘律學為主的寂光三昧律師來到寶華山,駐錫隆昌律寺后,以弘揚律法為主,法嗣弟子有香雪律師和見月律師。自明代三昧律師決定寶華山以律學為主后,每年春季和秋季各傳一場大戒。古代乃至新中國成立后,僧人們如果能到寶華山隆昌律寺求受具足大戒,則是一生的榮幸,在出家生涯里,也是值得驕傲的。又空尼師和她的姐姐,就是一九五五年春季到寶華山隆昌律寺受戒的。也許是殊勝的因緣,以及又空尼師勇猛精進的結果,鑄成了她得道的成就。
江蘇啟東男子出家的很多,因那里土地貧瘠,生活困難,很多家庭幾乎男性都曾出過家。女子出家的就很少了,女性一旦出家,而是信仰所致,虔誠而修,猶如又空尼師。因為,女性認為:“世間皆苦,無足戀者。”為此,那里的女性出家是真修行,而男性出家者,則把佛教作為賺錢的途徑。現(xiàn)在社會雖然富足,可是啟東的男性出家,亦然如此。
佛教有一句話:“女子出家大丈夫”。就是說女性出家猶如丈夫一樣。那么,從又空尼師的出家志向,以及她虔誠持念,一心西馳往生之意,更是表露出她誠心決毅的思想。又空尼師時刻牢記印光大師的開示和弘一大師的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