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如愿拔草,可觀影之后思緒卻未能如愿綿綿不斷、滔滔不絕。
白三爺遠在千里之外,仍舊惦記我的觀后感。我告訴她,整個人梗在哪里,上不去下不來,很是難受。思緒都隨著息幕的剎那留在了電影里。
看之前,撇了幾眼各色影評,但真真看完每一個鏡頭后,表演、劇情、剪輯、和敘事手法都完全在我的預期之外。沒有驚喜,只有驚愕。
三爺調侃:快趁熱呼寫出來、po出去。我坦誠地告饒,看之前原本寫好了開頭,可看過之后,不僅無法順著寫下去,還需要另起爐灶,有些千頭萬緒無處著筆。
關于劇情
沒看之前,都說劇情狗血,青春就逃不開這些妒忌、三角戀愛、酗酒的話題。然而看過之后,不免會想自己走過的青春。在那個萌動無害的歲月里,青春的世界除了學校就是自己的小伙伴。如此單一的環境,又怎么發生轟轟烈烈的不同?無非就是暗戀、早戀和羨慕嫉妒狠的各種交織。這就是實實在在的青春生活。
電影以《七月與安生》的網絡小說開頭,以七月的講述引入她們的相識,順著小說的章節和脈絡一點一點道出彼此由相愛到因為一個男孩兒的出現而產生隔閡,繼而分開、相聚再分開、再見面到最后兩人冰釋前嫌的全過程。
正如七月所言:我雖然恨過你,但我也只有你。
劇情隨著七月對小說的敘述跌宕起伏、章章重合,卻在遲遲沒動筆的結尾處驟然分開,讓整部影片達到高潮。
關于人物
性格對比鮮明的兩個人
很多影評都說,七月和安生是一個人的兩面。但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兩個對比鮮明且獨立的人物個性。
這其中有你好像知道其實并不了解的欲蓋彌彰。
開篇安生軍訓帶著寵物松鼠還披頭散發、不滿軍訓的體罰想要砸碎火警警報、藏了鑰匙不讓出差的媽媽回家、不喜歡學習成績差、到酒吧打工、和流浪歌手混在一起、男友劈腿砸了他的吉他...這些情節把你對安生帶入了那樣一種認定,她不乖,不聽話,喜歡破壞,很叛逆,應該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壞孩子的代表。
而七月,有著一副乖巧美麗的皮囊,端莊文雅,舉止大方,成績好,善解人意,絕對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
但這一切都只是你看到的兩人有意展示給你的樣子,當你把她們的所作所為放在她的成長軌跡里,你會看到深藏在她們生命里的另一個真實的自己。
相愛相生的矛盾性格---安生
安生表面特立獨行、放蕩不羈、直來直去、不妥協,一切無所謂的樣子。這是她與世界的相處方式。
她無法乖巧是因為她沒有一個完整的和別人一樣普通的家,在她的內心里,在出身上她就已經輸給了別人,她無法與別人一樣,既然不能趨同,那就要與眾不同。面對種種與眾不同帶來的麻煩與煩惱,她選擇置若罔聞,滿不在乎,這是她來保護自己的方式。
她逆反是因為她有一個自己并不認同的、花枝招展的媽媽,她不接受媽媽,抗拒媽媽的管教,也就少了家長的庇護,所以,她不得自力更生、養活自己。
她把一切都隔離在她內心之外,外界的一切都不足打碎她堅強的外表,只有七月,那個相識于十三歲,每日朝夕相處的姐妹,才是她感情的泄洪點。
當安生知道七月的男友家明和自己產生了微妙的情感變化時,她選擇了離開。她以為離開了,糾結和矛盾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她主觀不想做傷害七月的事情,因為七月是安生的全部,但另一方面對愛情的渴望與吸引讓她對家明無法自拔,她只能靠距離來保持這份平衡。
看似逃避,實則是因為她直面自己的感受,所以選擇離開。
安生流浪了四年,無論她去了哪里,她自己都要去打工賺錢,無論和誰睡在一起,她都掌握那份主動權。和七月一起出游,盡管是最好的朋友,她仍想著你付住宿費我就要請你吃飯這樣才算平等。所以,在安生放蕩不羈的外表下,她有著倔強的、脆弱的自尊,除此之外,她一無所有。
安生沒有標致女人擁有的漂亮容顏、豐滿的身材、繞指柔的處事方式,但她卻真實的、不矯情、不加掩飾的活著。
相愛相生的矛盾性格---七月
七月與安生卻像磁鐵的正負兩極,毫不相干卻又絕對吸引,因為對方身上有著自己渴望擁有卻無法擁有的東西。
七月生活在父慈母愛的家庭里,從小就被媽媽灌輸“什么是幸福女人一生”的價值觀。七月從小到大順風順水,顏好條正,學習成績佳,渾身散發著優越感。
面對家長的期待,她懂得如何迎合和討好,她知道如何去維護自己在家長心中的美好形象,她與七月的直面恰恰相反,她不喜歡迎面直上,她更喜歡迂回、忍耐去解決問題。
所以,在明知道自己的男友對安生產生了情感后,她選擇忍耐,因為她害怕失去。
七月從小就是家里的中心,一路重點高中好大學、畢業后去銀行工作,這些都是別人眼中讓人羨慕的標準好女孩的生活,她害怕人生軌跡中出現任何一點紕漏讓人看了笑話,她不敢去面對生活中些許的不如意。
所以在感覺自己的男友似乎有了問題時,她選擇忍氣吞聲和委曲求全,明明知道卻視而不見。因為逃避,所以留在原地。
七月和安生分開四年后再次重逢,兩人去上海旅游,看似身份差異讓兩人第一次正面碰撞后產生的沖突使雙方的關系再次冷卻。
有評論說,是兩人不同的三觀的沖突。其實,從她們相識的那天起,七月就知道這份差異,也愿意去接納這份差異。只是當安生在飯館里游刃有余地隨便搭訕和撩撥男人時,勾起了七月因家明而對安生產生的妒忌和怨恨。七月說安生賤,并不是真的不接納她,只是積壓在心中多年情緒的發泄。
七月眼睜睜地看著安生兩次的離開沒有阻攔,在友情與愛情之間中,她選擇的是愛情。而安生的一次又一次離開,為的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七月。
姐妹兩人第二次分開的一年后,當七月看到安生出現在家明的房間里時,她徹底爆發了。她說,從小到大,什么東西都是我給你的,你敢和我搶?那一刻,七月做了自己,她終于承認自己在這段姐妹情里享受到的優越感。
然而道出了真實的自己后,她歇斯底里地哭了,這眼淚里有對友情的惋惜,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有對自己的厭惡,她竟然說出如此惡毒傷人的話?還有對感情的不甘,我一直如此優秀,各方面都高出安生,可為什么我的男人心里卻想著你?
七月不愿做“壞人”,于是她讓家明逃婚來結束這場糾結的愛情。她始終是被動的,她習慣于別人對自己的安排。從上學到上班,都是媽媽給她的安利。這次被動的做了自己,她似乎感到了自由帶來的快樂與坦然,于是她尋著安生的路,走起了不被束縛的人生。
關于結尾
就在你以為是皆大歡喜的結局時,影片的結尾顛覆了前兩個小時努力灌輸給你的“以為”。而真實的故事是安生以七月的名義寫了網絡小說《七月與安生》,她告訴了家明關于七月生子離開的“情節”。而后,安生終于鼓起勇氣寫下了這個與家明分享的杜撰結局,七月將在安生執筆的小說文字里過著自己期待的自由生活,她將在自己的故事里永生。
然而,小說與現實背道而馳的結局,讓安生痛不欲生,她無法排解自己對七月的念念不忘,她也不得不把這個美麗的謊言深藏心底。
乖巧的七月終于被動地做了自己,無拘無束浪跡天涯,叛逆的安生也找到了自己與世界妥協的方式,過上了安穩的日子。他們說,這是一人的兩面。但我卻想,也許“七月”和“安生”,就像是人生的不同階段,無論先經歷了哪一個,下一個總會在某時不期而遇。你厭倦的城里,也許就是別人期待的城外。
關于表演
很想說說周冬雨。
對她的認識停留在電影《山楂樹之戀》,所以一直認為她只會演演乖巧、羞澀的雛女角色。不得不說,她此次的表演撐起了整部影片,演出了安生對生活的無奈而又不服輸的性格,每一次遇到尷尬的自嘲都演的那么的讓人心疼。導演選角大膽,但周冬雨的表演也真的很讓人驚艷。
關于歌曲
這部影片的種草,源于監制陳可辛和竇靖童關于影片的對話。
《七月與安生》的主題曲《(It‘s not a crime) It’s just what we do》是竇靖童自己創作的。影片未始,竇靖童干凈極具個性的演唱拉開了整部戲的大幕。不懂音樂,只為她在現實生活中,能把“七月和安生”這兩種不同性格的人生融合于一身感嘆。
在影片中部,不記得畫面了,只記得王菲天籟般的吟唱緩緩飄入耳中。不得不說,母女倆的歌聲讓影片增色不少。
關于剪輯
除了蒙太奇,所有學過的剪輯手法都讓我還給了大學老師。此處,我也只能尷尬地說,我很喜歡影片的剪輯方式,不俗、不冗余重復、不拖沓,為整部影片錦上添花。
寫完了,整個人又順暢起來。末了,免不了對號入座。作為個體,你是安生還是七月?作為家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七月還是安生?
喜歡本篇文章,請隨手點贊,歡迎分享,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