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15年的11月20寫下的文章,當時是有一個創業雜志想采訪來大陸創業的人,所以我就寫下了自己過來上海的歷程,后來這篇文字沒有被采用,剛好今天看到,就放在這里當一個紀念吧!
現在回想起來就像是一場夢一樣,故事是開始在2013年,當時我人在臺灣,而且是在一家火鍋店上班,在年初的時候一通電話,是之前一起在臺灣創業的伙伴Lydia打過來的,問我想不想完成一個夢想,我說當然想啊,Lydia說:那來上海吧!沒有多問,過了年,跟公司辭識,然后在2013年5月7日的時候我就到了上海的浦東機場,是什么樣的夢想讓我就這樣毫不考慮的過來了,并非是什么賺大錢的行業,因為可以賺大錢的工作和地方多得是,也見多了,所以吸引不了我,而是在物質豐富之后人們的心如何安放是我一直會去想到的問題,如果沒有心靈的豐富,這些物質的豐富也都只是暫時的過眼云煙,所以內心的平靜才是幸福人生的關鍵,所以抱著這樣的想法,我來到了上海。
當時過來的時候認識了當地的朋友,也聽臺灣朋友說為什么這樣夢想可以這么快的實現,就是因為當地的朋友也體認到內心的重要性,所以也想一起推動身心健康的工作,于是就我們兩個臺灣人與三位大陸的朋友一起來完成這個推動大眾身心健康、自我療愈的創業項目。
跟所有的創業者一樣,一開始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要做些什么,也像創業成功者說得,如果一開始知道會有這么辛苦那早就不干了。所以一過來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要在什么地方做為我們的起點,因為會知道需要上課所以需要教室,所以不能太小,而又在周邊需要有足夠多的人,才好推動,所以接下來的日子我們每天都在看房子,眼看著離我們決定要開業的日子越來越逼近,其實很焦慮的,后來就在我們決定要開始的前幾天終于找到了一個地方,在漕河涇的開發區里面,人的流動夠多,旁是酒店,離地鐵大約十分鐘路程,于是決定就以這個地方做為我們的起點,開始了一連串的裝修工作,想象著未來的那個畫面是很美的,也很開心的,終于在2013年9月15日開幕了。
當天來的人很多,很多是大陸的朋友,很開心,心想原來這邊有這么多人重視這個區塊,覺得前途一片美好。但是事情不如想象中的順利,當天來的朋友多半是因為人情過來,或是不知道這是什么,所以過來了解一下,所以并不是十分了解,當時的認同和承諾,很多是一種社交上的場面話,當需要具體行動的時候,人們還是會回到平時的慣性,不太會為自己的身心健康做太多的投入,還是老的慣性,生病了才去看醫生,在沒有生病的時候是不太會留意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所以我們發現這樣的觀念的推廣還是要有一段時間的,需要一段時間來讓人們接受這樣預防性的觀念。
幸好Lydia當時有預期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就和伙伴們談起過,所以在預備的資金上面,第一年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只需要在第一年想好如何將這件事情做好即可,在第一年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到企業講課、到學校分享,甚至是到了西安去辦精力管理工作坊,也邀請臺灣的老師過來上海舉辦關于心理劇、家庭重塑等課程,也在平時有身體能量、動中禪的沙龍,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也慢慢開始了解這個領域在上海如何推動,也開始會去聯合其他的單位,因為我們相信未來是一個共創、共享的時代,所以我們自己所相信的就要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所以不斷的找不同的單位來聯合開課推動課程,也會有同樣在這個領域中努力的伙伴會在我們的場地開課,我們也都是樂見其成。
所以第一年算是有驚無險的度過了,而在慢慢的穩定之后,我們便開始在行有余力的同時投入公益的活動,我自己本身在臺灣做過一段時間幼兒園的老師,也在八八風災的時候成為紙風車劇團幼兒陪伴項目中一個小隊的負責人,所以我們都同意,很多時候心中的陰影是來自童年的創傷,所以如果能夠多花一些心思在兒童上面,將來他們就不需要尋求心理的治療,所以我們在中心還有企業當中都分享一些親子的相處沙龍,例如孩子這面鏡子,孩子都是老靈魂、如何養育新時代的靛藍小孩等主題,也在今年參與了DFC的公益項目,建立孩子在心中I ?CAN!的信念,在這個過程中更加印證我們的想法,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愛孩子,所以如果有一個好的方式其實家庭會更加的和諧的,對社會的和諧也是有所幫助的。
在今年,因為加入了羅輯思維,又認識了更多有趣的朋友,有不少朋友都是在創業的,從他們的身上我們也學習到不少,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看起來很不同,但是感覺得出來他們都有一種將生命活出光彩也希望照亮別人的特質,和這樣一群小伙伴們在一起做事和玩十分的開心,我不知道這樣的事情算不算成功,但是至少現在我過得每一天都是踏實的,相較于兩年前的我,是更加開心的,在創業的這樣路上需要學得還有很多,也希望有一天我就將這些學到的內容分享出來,影響更多的人,以期待達到我自己的使命:用簡單有趣的方式協助他人做有效且長遠的改變,并從中體會到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