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比較喜歡春天。
春日,春風,春雨,春意;都是很讀來讓人愜意的詞語。不寫春日,是因為沒有時間享受她的溫暖;不飾春風,是因為難得領略她拂面的輕松;想想春雨,因為她總能澆灌在自己的心頭,引發的春意,懂與不懂都不重要。淋濕你,她就足夠細膩了。
春是一個很微妙的季節,有孕育,有滋長,有綻放。而偏偏生活在這樣季節里的我,越發覺得自己遠離了她,偏偏就沒有時間來體味這樣交織的美麗。所以這樣的時候,坐著,看時明時暗的天色,風中搖曳的綠樹,揮揮灑灑的雨絲,蕩漾的心情不會止于幾種。生于這樣的季節,也許注定要學會體味這變幻莫測的滋味。而無奈的是,有時候連自己都會覺得這人,這事,這路都變幻莫測起來。綿綿其實需要時間去發覺,當不自覺使用它的時候,心思也就多了,拖泥帶水起來。
雨是有生命的,前人似乎很早就體味到了這點。于是就有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句子。有時候覺得白話總是比不了古文,少了韻味,少了含蓄,少了講究。春這樣的“簡單”,花上千百個詞語仍是寫不透徹。杜甫就幸運多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句話,讓人唏噓不已。突然想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給他換到春天來,不知道他是否也能如我一般心曠神怡起來,暫時拋卻那離恨相思之苦。春勝于秋,大抵就是驛動勝于追憶。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其實相思總是很多,獨獨春天的相思來得感動,不悲不戚,不失落,不遺憾。總是充滿著希望,秋雨能撕裂人心,春雨卻能愈合傷痛。相比于驛動,這份萌生更來得讓人激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我性喜垂釣,自然會在這樣的春日想到這樣的景象。卻偏偏會把她置放在如絲春雨的淋漓中。冬天也許把孤舟蓑笠翁的形象定格在我們的印象里,卻敵不過我幼時無懼飄雨于垂釣的執著。
當然,春雨并不總是給人以纏綿,有時候也會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紛擾。但這樣的季節,大抵還是受不到太多情緒的影響,“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有落花,卻謂為落英繽紛。是生命另一段歷程的開始,沒有了秋的失意,冬的凜冽。
縱然是有如“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這樣的李煜情節,卻也只限于這樣懦弱到失掉家國的李煜。夜色雨聲,擱都市是后午夜的賞賜,難得一遇;在鄉下卻仍能如古人所言:“春雨滿,秧新谷。”所以,寫春雨,并不適合在都市;自然的賞賜,在鋼筋和水泥間著實享受不到。懷著一顆崇尚的心,也止于讓我翻涌和渴望,終究還是不能體會到幼時的淋漓。
只是仍傾慕的看著窗外絲絲縷縷。想念春雨的涼,想念春雨的潤,想念春雨的綿延。可以走在其間,卻看不到綠葉溫潤、花色淋漓,也許懷念的還是春雨細膩的洗刷,沃土侵潤的泥濘。一如這刻的眼神,看的是雨,卻又漂移到了雨后。
還是春雨好,總會意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