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奇葩說的節目里,羅胖結辯時提到這么一句話: "看我們節目的人,正在長大。"
我一直是此"無節操"節目的忠實觀眾,今天在觀看過程中有些心得,總結下跟大家分享。
剛開始關注它是因為同學的分享,后來是被里邊的節操段子所吸引,很長時間里也不知道也他們到底在表達什么,笑過了也就過了。
隨著讀書思考寫作的積累,漸漸地對節目的核心價值有了些許理解。
下面就聊聊觀看這檔節目的正確姿態。
1.辯題可能是個坑
我們都知道,語言有時是會限制大腦的思考空間的。
辯論一般不會允許合適佬的中間立場,必須觀點鮮明。所以辯手們自然被分到非黑即白的兩個陣營展開對壘,而這些辯手個個具備顛倒黑白的"洗腦"能力,于是產生一個結果:
身為觀眾的我們,經常覺得正反方都有理失去判斷力。
比如新一期的辯題是"分手該不該當面說",于是雙方就該還是不該討論了半天,最后羅胖的結辯甚是精彩(有時間可以回看),讓我重新審視辯題以后才恍然大悟。
羅胖本來是站反派(不該當面),他的結論卻是: 不當面說但是保留對方見面的選擇。回到辯題仔細想想,這不就是一個合適佬的中庸選擇嗎?!
問題出在哪里呢,一開始辯題"該與不該"就將我們的思考引向一個錯誤方向——脫離現實的狹隘思考。因為生活里不可能只有"該不該",而是有更多層次的選擇空間——至少成年人的世界如此。
孩子和巨嬰的世界里才有該不該、是不是、對與錯的選擇標準,成年人生活的世界往往更復雜——一件事情多個維度并行不悖,所以我們只能學習怎樣做到最合適。
再看節目就不能草率地被題目帶限制,而要站在更高的格局,思考更豐富的選擇——才符合客觀的真實世界。
從這個角度講,辯論可以碰撞出更多有價值的觀點和看問題的角度,而不是給出一個一邊倒的結論。
所以又有了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辯論結果。
2.辯論的結果是混亂?
每次節目結束肯定會有一個確定的結論——一方獲勝并帶走獎金。但你我都清楚地感知到整個過程里一會感覺正方在理,一會又認為反方將要勝出,那么憑什么相信最后那個由現場毫無判斷力的觀眾給出的結論呢?
馬東以前說過一句話,辯論就是要留給觀眾混亂的感覺。這里"混亂"一詞用得很雞賊,意思可能有兩個結果:
1.觀眾不會接著深入思考然后真的混亂了。
2.獨立思考后得出"合適"的結論——現實里很難有對錯之分。
估計相當一部分人會真的進入混亂狀態,不去思考究竟有什么收獲。而繼續深入思考的人——通常有清晰的價值觀,會在復雜現實的不同維度中,找出最適合的決策。
關于混亂的概念,萬維剛也談到一些看法: 牛人的混亂只不過是表面的不規整,思維上比誰都清晰,我們印象里頭發亂糟糟的愛因斯坦就是如此。
3.看到背后的網
觀察導師們的表現后,很難不佩服他們的思維深度,不由好奇羅胖這樣的人,如何挖掘出一個簡單的辯題背后那么多的價值維度。
羅胖子一直提倡碎片化的知識是不可逆的、有價值的——然而前提是,你必須有清晰的系統的價值觀體系,即一個已經編織于腦海里的、立體網絡(算是李笑來正在做的吧)。
如果碎片的知識比作散兵游勇的話,只有經過大腦系統化的處理,才能輸出為精兵強將去使用。
所以,這才是張泉靈羅胖蔡康永能看到問題背后的思維縱深的原因吧。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編織出立體漂亮的思維網絡呢?
我的答案是,跟著牛人持續地學習,感知他們的想法,注意他們用到的素材,觀察他們在具體場景的應用,長期重復地積累——才可能"復制"出高效的思維能力。
在對羅輯思維和得到長時間學習之后,居然發現自己能清晰的感知到羅胖表達的一些觀點,因為他提到的概念我學習過,用過的素材我了解過,我在逐漸感知、復制他的操作系統。互聯網讓這個過程的長期實現具備了可能。
也許,這就是時間的復利效應吧。
最后叨叨幾句:
001我們雖然不是辯手,但不能沒有獨思考。
002在最好的時代利用好手里的工具,相信積累的力量,把大腦里的網編織地更漂亮些吧。
003突然想起一句網友留言: 除了時光,沒有敵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