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已經成為現代人一種常見的娛樂方式,或者說是消遣方式。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對于電影的談資大多是場面是否恢弘,明星是否大牌,是幽默或是感動,是動作或是愛情......而對于電影的價值取向和導演的意圖思考很少,電影,更多的是成為一種娛樂。實際上,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現代藝術,它和文學、繪畫一樣,擔當著這個社會的思想洗禮和審美的提高的光榮使命,只是,被我們淡化著。加上現在一些商業性電影越來越多,更加沖擊著人們對電影的觀念。對于電影,我們是要有些更深刻的認識了。
很榮幸讀到意大利著名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的著作《拍電影》,他以自己真實的成長過程和導演之路為線索,向我們講述了一個跨越了半個世紀的電影人的追求和探索,展示了他作為電影人的人性和社會使命。讀完這本書,回憶自己看過的電影,會發現自己評價電影或者自己看完電影心里的感觸會有變化,因為思考的角度不一樣了。
盡管很羞愧,但我必須坦白講,在讀這本書之前,對于這個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的意大利電影大師并不了解,具體地說,根本沒有聽說過。在讀這本書的一開始是有些會發現自己進入一個陌生而神奇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是那么新鮮。跟著作者慢慢地去了解,對這位大師有了認識,更多的是一種敬畏。
“我的生活就是拍電影,我沒法變成別人,如果我還懂點什么的話,就是這個了。”這是費里尼對自己的評價,謙虛又幽默。而實際上,他對于電影,卻是一個很偏執的人,執著于自己的思考,堅持表達自己心中的思想,關于人心,關于情感,關于社會。
所謂生活就是舞臺,費里尼的成長環境直接影響著他的電影歷程。幼年時成長在里米尼這個小城市,獨具風格的小城文化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隨著時間的變遷,加上戰爭的爆發,隨之而來的經濟發展,讓這個小城換了模樣,而費里尼還是懷念它原來的樣子,這也成了他深深地鄉愁,心中一塊柔軟的堅守。在他之后的作品中都滲透著這種情愫,是一種堅持,更是一種執著,你我心中都會有的感動。小時候的馬戲團影響著他的一生,他的電影將不同形象的小丑發揮到極致,或諷刺或感動,都源自于他幼年時內心的一些觸動。之后他導演的《雜技之光》、《浪蕩兒》、《小丑》以及《我的回憶》等在不同的情境中,滲透著同樣的追求,對電影,亦是對生活的執著于堅持,對人性的挖掘與尊重。
之后來到羅馬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從一開始的不喜歡到最后這個城市拍下電影并愛上這個城市,費里尼用體驗來證明情感。用眼睛看到的畢竟是表面,而體驗卻帶給人更真實的感受。所以費里尼更看重體驗對于感情的效果,對于電影,他從不看自己拍過的電影,哪怕與劇本有很大的誤差,他相信真是發生的才是更好的,不管劇本是什么樣的,拍出來的是真實的,體驗性的。不能不說,這是費里尼一種魄力,也是一種源于對生活真是理解后的自信。哪怕在半個世紀后的現在,導演也未必有這個魄力。當然,人有不同的價值追求,精益求精或者說忠于劇本也是一種敬業精神。
費里尼不喜歡別人評價他的電影,就好像有人把他的經驗分類并估價,或者給他一個分數。所以在寫這些評價的時候我很謹慎,亦很忐忑。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以自己淺薄的認識表達對本書也是對于費里尼大師的敬畏,只愿精神永駐。
Roman?2???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