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咖啡館的時候,已經是八點,正往外推門,朋友提議吃頓餃子再回去。其實當下并不餓,但一想到白面餃子好像沒什么拒絕的理由。于是穿過冷風,走通一條黑漆漆的小巷子就走到了餃子館。
餃子館鋪面雖小,卻人聲鼎沸。 灰白的墻,白熾燈光,質樸的店面很是實在,除了幾張不講究的桌椅,店里唯有的是沸騰的食客們。
進入店里尋得一張空桌趕緊坐下,單薄的菜單僅一面,餃子、涼鹵再無別的。
兩個人六兩餃子,一盤小菜,自助抽筷子、擺碟子,即便已過飯點,老板依然忙的團團轉。除了每桌的食物,裝不下的還有食客的聲調。
我背后坐著的是一大桌男女,多對談話翻過桌上小山般高餃子,同頻喧嘩。
在家包餃子吃得是團圓,在外吃餃子吃的是性情。說來說去都是熱鬧。對于北方人來說,餃子不是一門復雜的手藝,是家常,因此哪怕不熟悉的朋友在餃子館吃飯也不必拘謹。幾個人圍坐一桌,薄紙菜單上一指一畫,兩斤餃子,幾份小菜,人多在配上鹵肉,添上幾瓶二鍋頭,平民的價錢,而招待辦的就可算豐富。就著這份隨性,一邊吃一邊聊,不知不覺間杯子越來越淺,盤子越來越空,應了那句俗語,“餃子下酒、越吃越有。”
好的餃子館,味道一來自餃子,二來自館子。不同于西餐廳的幽靜,這里感受的是無拘無束的市井化。
朋友挑小店吃飯,愛挑夫妻店,總覺得這樣做出來的菜更有滋味些。其實不無道理,烹飪也講究相由心生,和諧的夫婦,做的食物哪怕味道尋常仍就可口。朋友吃餃子不愛蘸水,說是原滋原味。沒有醬料的干擾,更能體會餡料豐富的味道。看他夾筷子,沉醉著一顆顆的人間煙火。
小時候每聽大人說,“今天下館子。”就會莫名興奮,除了一桌的選擇,更能被每桌每戶不同的氛圍感染。如今的餐廳講究環境優雅,客人也隨之變得禮貌,那份舒適輕松是難尋得到,還好有活色生香的餃子,幾十塊錢的功夫,三五個人變能吃飽喝足,無拘無束。如果生活也能過得像下餃子,不必大富大貴,簡單而豐富,平凡又不失滋味。趁著盤中的熱氣,夾起一顆餃子,心里一陣愜意—小菜下酒,日子也就越過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