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景效驗之思
原文:先生問在坐之友,此來工夫何似?一友舉虛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說光景”。一友敘今昔異同。先生曰:“此是說效驗”。二友惘然。請是。先生曰:“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說效驗,卻是助長外馳病痛,不是工夫”。(卷上·門人薛侃錄)
初讀感知的譯文:先生問在座的朋友,近來功夫怎么樣狀況?一位答虛明,先生說這說的是光景,一位敘述今昔對比,先生說這是效驗。兩位朋友不理解,請求解析,先生說:我們每天用功,只是為了讓善的心真切。這心真切了,看到善的就會接近,有過就改過,這是真切的功夫,如此就會人欲私欲漸漸消失,天理漸漸明晰。若只是追求光景,追求效驗,這是助長外面的病痛瘋長,不是我們說的追求功夫。
困惑處:虛明?光景?效驗?這些詞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含義嗎?
百度:光景在卷下另有一段:
一友靜坐有見,馳問先生。答曰:“吾昔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于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久之,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或務為玄解妙覺,動人聽聞。故邇來只說致良知。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傳習錄》下)
初讀以為此處光景指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案例,寫到此悟覺,光景是學生只學了王陽明的形式即靜坐,并且好似悟覺道,其實有的過及以至于枯槁。效驗是說從事上磨煉。
到現在已讀了三遍,還看了參考資料,學養導致仍是感覺懵懂,似明白又說不清。其實就是不明白。
寫這段文目的是警醒自己:莫要自以為懂了,就去堅持己見,而不能接納異見,去爭個忐忑而社恐。真的都是一家之言罷啦!且看此見是否能改變你的言行,使你體驗不似慣習的風采,若是,則于你有益,不用管他人言說,即便是所謂專家權威的真理。這是你當下的水平,若后來再學從而改弦易張,則是有一番長進。
有自己的思考這是最重要的,可以是因看他人觀點的啟發,但不要有抱大腿的念頭,即為宣揚自己的觀點去說是權威專家他人這樣說的。即便沒有抱大腿的意識,但只要不是引用原話,就不要打著某某說的旗號說話。否則就是以自己理解的訛誤人子弟了,畢竟世上信奉權威用別人腦袋思考的人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