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檔的影片中,比較特別的,可能算是這部《反轉人生》了。
作為排出過在當時獨樹一幟的電影《獨自等待》的導演伍仕賢,此后的作品難免被觀眾與此前的《獨自等待》進行比較。這大概也是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評分普遍較低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在那個年代,《獨自等待》可能的確是空前絕后,獨特的拍攝手法以及極講究的臺詞真真徹徹的描述了當代年輕人的愛情觀。
也許是觀眾習慣于跳入慣性中,認為走文藝路線成名的人,一輩子都應該拍文藝片。事實上《反轉人生》是一部單純的商業喜劇電影,卻不可避免的被觀眾套上了文藝片的枷鎖。
《反轉人生》的演員選擇,保留了導演伍仕賢一貫的風格,低調的奢華。而在劇本的準備上,也是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除了劇本,在作品的風格上,也體驗了伍導的用心。
雖說是純粹的商業電影,但相比于其他眾多的類似電影,伍導為影片賦予了更多的東方元素以及特有的內涵,讓這部喜劇在搞笑至于,依然有不少深厚的主題。
先是被詬病的馬奮斗的夢想。說起夢想,可能觀眾更加容易想到的,是房子車子票子等等現實的因素,但導演偏偏從兒童時期不切實際甚至是跟物質絲毫不沾邊的想象入手。
而馬奮斗夢想實現的過程也充滿了赤裸裸的諷刺。像他兒時羨慕別人的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想得到同樣的待遇。但父母的職業卻變得十分尷尬。影片并不是像通常的喜劇片中用“踩香蕉皮”等肢體動作搞笑,而是用馬奮斗無法想象的尷尬與窘迫來戳觀眾的笑穴。在歡笑過后,像潮水般涌上的,反而是另一種與搞笑無關的深層思考。
這也是導演的高明之處,披著喜劇的外衣,內里是另一番淡淡的苦澀。
而更有意思的埋伏,是馬奮斗最初的愿望。本來是不洗澡以及不學數學,但都后來,卻自然的去洗了手,并且通過看鐘,來表現其事實上又識數了。這事實上說明了一點,土地婆的法力是會慢慢消失的,就算他不退回許下的夢想。
如果你為了車子房子票子放棄愛情,那結果就是什么都會失去。
看到最后,唯一的疑問,可能就剩下標題《反轉人生》了。因為馬奮斗的人生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反轉。
?其實,導演也已經給了答案。
所謂反轉,不是指顛覆原本的人生,而是在對人生產生質疑后的克服,觀念轉變后的自我救贖。
馬奮斗從最初的看不起自己,到后來重新經歷人生后的審視。在跳出原本理所當然的軌跡后,最終也完成了情感上的升華。
這也是隱藏在各種辛辣諷刺背后導演用心良苦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