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成散文作品欣賞展讀(42)
[散文欣賞]
追尋年味
作者/王書成
日月輪照,時光匆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春風柔和,春雨如酥;看蔦飛草長,江岸又綠;夕陽斜照,繽紛飄零,流水向遠,蜂舞蝶忙。當頭頂上的雷鳴,滾動著驟雨急風,碧綠的盛夏里,人們在龍舟競渡中看麥浪翻滾,熱烈與奔放成了生活的主格調。這樣一路走去,驀然間,是蟬鳴摧去一葉梧桐,零落為塵;秋風瑟瑟,我仰望長天,是仲秋星空里的一輪明月,使我頓生悵然,心中陡然泛起了家鄉的茅屋炊煙;夕陽途短,勾起了對年來將盡的一絲茫然。于是,淡淡的鄉愁,油然而襲上了我的心頭。思念如熾,情懷若初,慨嘆又一個歲月的更替:在潛意識中,漸漸產生了對年味的深沉追尋!
陽歷元旦過后,往昔的掛歷,不得不放置在角落里。在新掛歷被翻開的那一瞬間,金豬亮相,我急不可待地查看春節的時日,驚艷由心而動:又是一個華年!
時光的列車,通過臘月的隧道,在漫天風雪中,飄著八寶米粥的香味。三五密友紅爐煮酒,縱論人生,幾多感慨,幾多興嘆:“年來了,年來了”!于是,春節的喜氣,新年的味道,就在這粥香和著酒香中,升騰起來了!
在上世紀物質貧乏的六七十年代,對于年的想望,充盈著吃好,穿好,玩好的憧憬。同時,也使親情夢繞魂牽。于是,就把這些美好的希冀,用春聯,鞭炮,燈籠體現出來。無論日子是多么艱辛,遵循“能窮一年,不窮一節”的古訓,也要把過年的物品置辦齊全。人們相見總要恭問“年貨辦好了”?以致敬賀新歲,年年喜慶。而我的老父親,也就不遺余力地盡其而為之,年的味道也就飄散開來了!
在過年的味道里,肉是少不了的。過了臘月二十,村子里殺豬宰羊是件十分喜慶的事,看熱鬧的人們簇擁而至,圍觀助興,宛若戲臺。專事殺豬的師傅,早早起床,備好刀具,支好門板,安上大鍋,燒開沸水。早有幾個幫忙的鄰人,把豬捉住,放倒在門板上,眾人按捺住豬的四肢,殺豬師傅手拿長約二尺的過心刀,對準豬咽喉,猛力刺扎下去,直穿豬心。血濺而出,流入事先備好的盆子里去。待到血流干涸之后,師傅在豬腳處割開一個小口子,用鐵條穿通至豬全身,用嘴對著開口猛力吹氣,幫手們用棒搥擊打豬身,豬皮也就漸漸鼓漲起來了。扎緊氣口,把豬放進開水鍋中沸水淋湯,用薄鐵片或海泡石脫去皮毛,把白凈的豬身懸掛在肉架子上,開肚剝腸后,一劈兩半,就開始分肉了。
那年頭,人們喜歡肥肉,尤其是豬肋處油厚的地方。主人家按照事先約定好的斤兩,由師傅一刀一刀割開,沒多大功夫,一頭大肥豬就分割干凈。當然,師傅的酬謝是約二三斤的“頭道槽”肉,血肉淋漓,揮手道別,揚長而去。
酒,之于年味,是五味雜陳中最具情意寄托的啊!草民百姓,喝不起“茅五劍”,也不知“杏花村”,但自己用小米二曲釀造老黃酒,倒還是家家必備的佳釀。早在八月中秋時節,谷米熟了,老父親就揀挑那些沉甸甸的谷穗,搓成米粒,在秋陽下爆曬。到了五谷收藏宿畢的初冬時節,把谷米泡上一兩天,放到大鍋里煮成米粥,放涼到不湯手的溫度,放入二曲, 原生酒糟作酵母,盛在陶瓷甕里,加蓋密封后,藏在灶臺后面的柴草堆里,二十天過后,就有酒香溢出,淡淡的清香,使人懷念年來的時光已經不遠了。待到臘八節后,打開甕封,僅憑嗅覺就知道,一甕好酒可待尊客了。
春節期間,遠方客人駕臨寒舍,真的是雪盈寒窗,梅映西墻的時節,家中老爹燃起紅泥小爐,櫟木紅炭烘烤篩酒壺,滿屋酒香飄溢。幾杯下肚,豪情,親情,友情油然而生,賓主相依相偎,縱論世道艱辛,共話滄海桑田,輕若飛鴻,宛若神仙,令人如癡如醉!
春聯,在那個年頭不是商品,只能
是村子里能寫一手好毛筆字的文人作品。臘月二十六日后,家鄉村子里名叫固子的文化人,就把文房四寶打理修整,端坐在堂屋正中的小桌前,執筆在紅紙上書寫春聯。不太考究的人家,就讓固子隨意按書上的聯句書寫。而那些講究希冀的人家,總要讓固子因意而寫聯句,諸如“福祿壽三星高照,吉祥瑞一體同春”,“春種滿田皆碧玉,秋收遍野是黃金”之類的聯句,很工整,很有文學格調,也很受鄉人們的喜歡。春聯之外,還有諸如“滿院春光”,“出門見喜”,“小心燈火”,“歲交己亥紫微高照萬象更新吉祥如意王宅平安閣家康泰大吉大利”等紅紙喜貼之類,構成了吉慶祥和的春聯文化薀涵。當家鄉的人們從固子處取回滿含墨香的春聯時,才能真實地感受到春節的喜氣,因此而落地生根了!
鞭炮,大概從漢代起,就作為營造祥和喜氣,助興賀禮的工具,相沿至今。到了新舊年交替的除夕之夜,家家鞭炮齊鳴,硝煙騰空而起,噼哩叭啦的響個不停,家底厚實的,有萬字頭的鞭炮,在噼噼叭叭中又間斷雷鳴式的爆響,給人以心頭為之震撼的作用;還有在一陣爆響之后,冷不丁的一聲炸響,同時騰空里飛出多彩的煙花。人們把對于過年的情緒,通過鞭炮的炸響,來喧泄心中的五味雜陳,無論是快樂或憂傷,郁悶或豪放,都可以通過一通鞭炮的震憾,使愁緒得到渲泄,使快樂得以升華。而留在空中的硝煙味,也正是年味里的主要載荷,揮之不去,永駐心間!
年味,從臘月二十三日夜里祭灶王,彌漫開去,日漸濃厚,夢迴縈繞在長達月余的春節過年的程序之中:
二十三,祭灶君。人們用灶火燒作為貢品,祭司灶君。灶火燒是用面團制作的餅子,先在烙餅上烙一陣子,然后放在爐火中燒烤,就成了焦黃色的燒餅,十分好吃。這個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是我家鄉王店的特產,源自于宋,倡盛于明,精湛于清,相沿于今,備受鄉人推崇,史載稱之謂“王店火燒”。老爹在晚飯前把五個火燒擺放在貼有灶君王圖像的案板前,點燃香燭,叩頭下拜,口中喃喃:“老灶爺,我家五口人,人丁興旺,誠敬老灶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保佑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然后,屈膝彎腰作恭送狀,至大門外,掛上紅燈籠。此時,過年的序幕就拉開了。
二十四,掃房子,就是要把屋子里的各地方,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地除塵潔凈,使屋子干凈衛生,井然有序,并鄭重告介小兒女,不必多言多語,對于那些含誨禁忌的言語,不能說,否則,要挨打的!
二十五,和酵母。就是做蒸饃用的酵母。這天早飯后,妻子把玉米面攪和成稠面糊,蒸熟后,伴上大曲,二曲,搓成顆粒狀,煨上熱氣,讓其自然發酵,一兩天后,就成了上好的酵母了。
二十六,做豆腐。那些年的豆腐,要自己做。頭天晚上,把黃豆泡上,早飯后,把泡豆放在畫磨上磨,豆漿從磨道里涓涓流淌到事先備好的盆子里,用布兜把豆漿過濾后,放到大鍋里煮沸,用酸漿水點鹵后,就凝結成了豆腐乳。用布單包起來,上面壓上沉重的石塊,待涼后,就成了沉甸甸的豆腐塊了。
二十七,殺紅雞。那年月,家家戶戶都養有雞鴨鵝什么的,其中的大紅公雞是少不了三兩只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打鳴報曉,另外是做佛事還愿用的。例如,祈許兒子能考上大學,就許下一只老公雞,待到臘月二十七日早飯后,把大紅公雞捉住,在祭壇上拜了又拜之后,用利刃把雞脖子割斷。但是,公雞命長,還要掙扎撲棱好長時間才會倒下。然后用開水沖淋后拔去羽毛,開肚剝腸后就成了待煮的白條雞了。
二十八,面團發。就是和面蒸饃炸油饃。由于過年時客人多,而且走親戚也是拿著饃去的。所以,蒸饃的量很大,一般的人家,八丈鍋要蒸三到五鍋約200多個饃。這其中要有棗卷饃,它是用棗裝飾的饅頭,重約半斤,是給長輩人吃的。下油鍋炸油饃,是一件莊重而嚴肅的事兒,婦孺都要遠離,更不能說“油少了”,“起不來”之類的話。在炸油饃的過程中,掌鍋在翻動油饃時,要不停地說“翻身了”,“起來了”之類的吉語。
二十九,捏鼻兒。“捏鼻兒”就是包餃子的意思。鄉下人包餃子,講究一點的人家是蘿卜絲羊肉餡,厚實的人家肉多一些,蔥,姜料多一些。量要保證全家人在除夕夜和初一早上兩頓飯量。
三十,躬揖。就是說,三十這一天要鞠躬,叩頭,作揖。在這一天,有兩件事要做:一是祭祖,三十早飯后,貼好春聯,帶上貢品,火紙,鞭炮,到祖瑩地燒香祭拜列祖列宗,叩頭,禱告,以告慰先祖,面對先祖英靈,訴說對家道興旺的計劃與希冀,并勉勵自己努力奮斗!二是熬年。即在除夕夜里要拜訪鄰居親友,對于年長和高輩份的人要敬拜問安,在一起述說家常話,伴其熬歲至夜半。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禮儀道德。
對于孩子們,除夕之夜,是歡樂的時光,同齡的孩子們相約在一起,在村子里東跑西竄,哪兒熱鬧上哪兒去。手里提著一盞紙糊的燈籠,口袋里裝著星散的鞭炮煙花,走著放著,或者在鞭炮紙堆里找尋落下的鞭炮,彼此呼喚著呢稱或綽號,騰動往復,游來蕩去,猶如馬隊疾奔,成為除夕之夜的一道亮麗風景,同時又彰顯出一代新人的敏銳剛毅與英俊灑脫,使家鄉村莊里升騰著生活的夢想與希望。
追尋年味,并不全是所謂的馨香與
喜氣,而是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里,人們賦于年的渴望與祝愿;在精神追求與客觀現實中,通過人們辛勤的勞動,充盈著熱望與期盼;在享受物質豐盈的同時,也在享受思想豐滿的精神大餐,這就是真正的年味!雪白與梅紅相映成趣,希望與奮斗互為依存,在裊裊炊煙中升騰開去,永無飄散!
追尋年味,是為了讓今天的人們,思想豐滿起來;追尋年味,是為了告訴未來,夢想會繽紛多彩!年味,除了原生態的酒肉馨香與衣著鮮亮,還有對于夢想的超然與追求;承載著對生活的希冀,走向明天那個清晨的輝煌。讓漫天霞光,春風蕩漾,為新年披上華麗的盛裝,驚艷了歲月,驚艷了時代!驚艷了夢想!
(@書卷清純20190207傍晚于河南內鄉)
作者簡介:王書成,網名:@書卷清純。數學本科學歷,中國數學學會會員,河南省高中奧數優秀指導教師(退休)。對數字符號致情致性,對文學作品情有獨鐘。河南詩人,網絡文學作家。言詞清麗婉約,通透哲思靈慧!一生不羨富與貴,萬卷詩書喜欲狂!為心靈與讀者契合,文字與讀者共鳴而勤筆不綴。
微信號:wscheng0603
郵箱:11020827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