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0.26(云10年)星期三,第147天
空間:昆明
天氣:晴
有的人情緒變化很大,如天氣般“晴時多云偶陣雨”,讓人捉摸不定。我曾將人分成四種:一是很能干,沒有脾氣;二是很能干,但脾氣很大;三是不能干,也沒有脾氣;四是不能干,但脾氣很大。
用情緒做事不容易讓人信任,當(dāng)然也就不容易成功立業(yè)。過分情緒化是性格上的缺陷,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xiàn);情緒化的人大都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歷代暴虐無道的帝王將領(lǐng),大都是因為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結(jié)果導(dǎo)致國破家亡,身敗名裂。
【壞情緒危害健康】
佛陀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唯識學(xué)也將人的心理反應(yīng),分析成五十一種:其中屬于負(fù)面情緒的,就有貪、嗔、癡、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以及隨根本煩惱而生起二十種大、中、小“隨煩惱”,如憤怒、嫉妒、驕慢、慳吝、諂曲、昏沉、散亂、懈怠、無慚、無愧……這些情緒表現(xiàn)在外的,便是粗暴、蠻橫、乖張、無理、喜怒無常的言行。
當(dāng)一個人長期處在陰晴不定、激動憂懼的心理狀態(tài)中,久而久之,會影響生理變化,造成不易治愈的疾病。
【如何做好情緒管理?】
壞情緒與情緒失控害處如此大,我們要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呢?
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對治我們八萬四千個煩惱。除了前面提到的“五停心觀”,可用來對治貪嗔癡等根本煩惱,在情緒管理上,還有幾個方法。
如:借由禪坐可以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置心于一處,不散亂惛沉,在行住坐臥間,就能將粗獷的身心調(diào)柔,將浮躁的情緒穩(wěn)定;從禮佛拜懺中,可以消除我慢、我執(zhí),減輕身體的業(yè)障,洗凈內(nèi)心的塵垢;念佛持咒,也可以止息妄想,拋開煩惱,而使心志清醒,保持心情的平靜。
再如:以喜舍對治貪心,以慈悲對治憤恨,以明理對治愚癡,
以樂觀對治沮喪、以知足對治嫉妒,以信心對治猜疑,以真心對治虛妄,以謙卑對治驕慢,以感動對治不滿,以發(fā)心對治懶惰,以反省對治不平,以慚愧對治蠻橫,以包容對治狹隘都是很好的情緒管理妙方。
【化壓力為動力,情緒不受壓力所擾】
有人做過試驗,把黃豆、綠豆擺到水盆子里,上面沒有壓力,長出來的豆芽,都是瘦瘦的。相反的,如果上面覆蓋一層棉花或紙網(wǎng),施以一些壓力,長出來的豆芽,不但肥胖,而且甜美、營養(yǎng)。
另外如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當(dāng)日本本土的生魚不夠吃的時候,就從俄羅斯進(jìn)口。但是,將活魚從俄羅斯運送到日本,因為路程遙遠(yuǎn),常常到了日本,魚已經(jīng)死去一半以上。后來有人想了一個辦法,在魚箱里放進(jìn)幾只螃蟹,螃蟹會咬魚,是魚的天敵,只要螃蟹稍微動一下,這些魚就緊張地動起來;它們時時承受這些螃蟹的攻擊壓力,反而能增強(qiáng)生命的動力。結(jié)果后來運送到日本的魚,有百分之八九十存活,可見經(jīng)由壓力,更能激發(fā)生存力。
有壓力才會激發(fā)潛力,有壓力才會成長,才有前途。我們要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凡事隨來隨遣,如果盡是把事情擺在心里,會像水溝阻塞不通般發(fā)臭;唯有懂得疏通排解和調(diào)適,生活才會過得歡喜自在。
在《雜阿含經(jīng)》卷十七里記載,有一次佛陀問弟子,凡夫和圣賢,對于苦、樂的感受有何不同?佛陀告訴他們,凡夫身體受苦,憂惱狂亂,連帶內(nèi)心也跟著痛苦;賢圣之人身體受苦時,不會憂愁煩惱,所以只有身受,沒有心受。二者的差別即在于凡夫為五欲所染著,而產(chǎn)生貪、嗔、癡三毒,圣賢則無。
因此,我們平時要憑著正念、正勤、正道來做人處事;通過般若觀照,培養(yǎng)自己的耐心、虛心、誠心、赤子心、清凈心、慈悲心、寬恕心、歡喜心、平等心、忍辱心、慚愧心、感恩心……就不會產(chǎn)生各種負(fù)面情緒。
唯有把情緒管理好,我們才能找回心靈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也才有做一番大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