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
最近看了個英文紀錄片《社交恐懼:懼怕人群》。
50多分鐘的紀錄片,展現的都是一些患有社交恐懼的普通人和一些專家教授對社交恐懼癥的剖析。卻引起了觀眾巨大的共鳴。有一百多萬的觀看率,超過7千條的評價。
無數的觀眾在留言評論中講述了社交恐懼帶給自己的痛苦。
他們有很多話要說,但卻不敢表達,更害怕因犯錯而被嘲笑。
在公共場合,他們總感覺別人在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所以非常緊張,舉止笨拙。
他們想有朋友,想談戀愛,想擁有正常的生活。但這一切卻因為社交恐懼癥而成為一種奢望。
在所有的評論里,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這個評論區是世界上最最陰沉的一個地方。我看到所有的人都在抱怨他們活在一種無法自拔的噩夢當中。似乎沒有人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除了他媽的藥物控制)。而我現在也擔心,我是否會終生活在社交恐懼當中”。
? ? ? ? ? ?2
作為一個曾親身體驗過上十年社交恐懼,而現在幾乎克服了社交恐懼的過來人,我想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談談社交恐懼的成因和治愈方法。
首先,社交恐懼可能有一些遺傳的因子。如果父母是非常木訥、不善交際的的人,那子女也很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可能是親子關系。
我的母親不是很善交際,但也不木訥。而我的老爸則非常外向,和各種各樣的人都聊得來,膽子也大,在外面非常吃得開。
有這樣的雙親,按照遺傳來說,我的交際能力應該不成問題。我讀小學的時候,也的確非常活潑。我是班上的尖子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小學生玩的那些小玩意或小游戲,我也非常在行,所以我常常是班里的風云人物。
但從上初中起,我便突然對人群有了一些恐懼。記得初中入學軍訓的時候,我由于面對新的同學很緊張,走縱步一直走不好,總是被教練批評。越是被當縱批評,我越緊張,越走不好。
我開始非常擔心別人怎么看我。每當在人群中,我總感覺別人在注視著我的一舉一動,我稍不小心,就會出洋相,被別人嘲笑。
我也開始很容易臉紅。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高中畢業。
為什么我會在初中變得這么害怕人群呢?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這跟我和我媽媽的關系有很直接的聯系。
在我讀小學五年級之前,我跟我媽媽的關系還比較好。但從5年紀開始,我們的關系慢慢惡化。我媽媽是個非常喜歡冷戰的人。 一旦我哪里做得不好,她便說:“你不要叫我媽媽”。
我們會冷戰一兩天,然后和好。
后來,這種冷戰的時間持續到三天,一周,一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
而且,她總是挑我的刺,批評打擊我,所以我覺得我媽媽是不喜歡我的。我覺得她對我是帶有敵意的。
由于母親是一個人最為親近的人,所以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巨大。
要是一個孩子在跟母親的生活經歷中得到了這樣一個印象:只要我哪里做得不好,母親就會嘲笑諷刺我,就會不喜歡我,不要我了。那在他慢慢成長的過程中,他就會形成另外一個觀念:只要我哪里稍做得不好,別人就會嘲笑諷刺我,就會不喜歡我,不和我交朋友了。
進入初中后,隨著我和母親的關系越來越惡化,我的這種觀念也就越來越嚴重。
面對人群,我總是提心吊膽的,生怕哪里做得不好。而你越是擔心自己會犯錯,那你就越緊張。而越緊張,那自然就更容易出錯。
這種社交恐懼讓我錯過了生命中很多樂趣。
我想學會打籃球,想開開心心的跟很多人開玩笑,想悠然自得毫無顧忌地在班上走來走去,但我總無法放松,總缺乏一種安全感,總不能如愿。
有些人可能會說:“你明明知道越在乎別人的看法,你就越緊張;越緊張,你就容易犯錯,因此就更有可能導致別人嘲笑或不喜歡你,那你為什么要去這么在乎別人的看法呢?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就好了嗎?”
這樣的話在邏輯上說得通,但有過社交恐懼癥的人就知道,這樣想其實沒有用。
這就好比那些自卑的人,無論你告訴他自卑對他追求事業和愛情有多么大的阻礙,他總還是無法自信。
這是因為童年和少年帶給一個人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我中學看了無數教自己怎了自信,怎么跟別人溝通交流的書籍,但都收效甚微。
? ? ? ? ? ?3
那我后來又是怎么慢慢改善甚至基本治愈了我的社交恐懼癥的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
既然社交恐懼癥的是因為父母給孩子內心留下了這么一個印象:你要是成績不好,不聽話,不優秀,不活潑,我們就不喜歡你了,不愛你了,不要你了。那么,要治好這種不安全感,就只能是遇到某個人,不論你傻也好,呆也好,矮矬窮也好,緊張也好,出洋相也好,她或他都能包容你。更重要的是,你要從跟他的交往中獲得一個信念:哪怕我犯錯也好,丑也好,講話講不清楚也好,他都不會嘲笑我,拋棄我,不會不喜歡我。
我幸運地遇到了兩個這樣的人。
一個是我現在的好哥們,一個是我現在的女朋友。
先說哥們。
我跟Ben認識的時候,是在大學。Ben是我們學校的外教。
我當時沒有外教的課,但為了學英語,便主動認識了 Ben。認識Ben的時候,他已經50歲了。
我當時17歲。
按照這個年齡差距,Ben足夠當我的父親。
但Ben非常有活力,樂觀,積極,待人非常平等。我覺得他更像個兄長。
不論我英語講得有多爛,問的問題有多么幼稚,Ben 總是耐心的幫助我。他常常鼓勵我,幾乎從不嘲笑我。
我們常常一起打球,看電影,旅游。我經常他家做飯,吃飯,開party。我們幾乎無所不談,無所不聊。他去培訓學校教中學生英語的時候,我也常常跟他去,幫他翻譯。有時候面對很多人,我有些緊張,害怕自己翻譯地不好。但Ben幾乎從沒有說過我。
我很擔心給他帶來麻煩,便問他“ Am I stupid?”。
Ben驚訝地說:“ Why do you think so, You're very smart ".
或許正因為不論我做什么,犯什么錯誤,Ben都能寬容,從不諷刺嘲笑,所以我獲得了一種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就是:在外國人眼里,我是個可愛的人,我是個聰明的有好奇心的人,即使我犯錯了,那也是些小錯誤。我的優點足以讓別人忽視我的那些小錯誤而喜歡我。
由此,我獲得了一種跟外國人打交道的自信。
現在,不論遇到哪一國人,我都可以很輕松的跟他們聊天。獨自去國外自由行的時候,我住青年旅社,可以跟來自各個國家的人一起喝酒,逛景點,自由自在地玩。
有時候,我感到我跟外國人(Ben象征外國人)打交道要比跟本國人(我母親象征本國人)打交道更加輕松。
在我跟Ben八年的友誼中,我學會了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我覺得比教我英語更重要的是,Ben用他的愛和寬容醫治了我童年的創傷。
? ? ? ? ? ?4
比Ben對我影響更大的或許是我的女朋友W。
因為愛情是比友情更加親密的感情。只有這種親密的感情才能進一步治愈一個人童年的創傷。
心理學家常常說:愛情是人生的第二個童年。
我是在大學遇到W的,她是我的同班同學。W是班花級人物。我對她一見鐘情。
我追了W兩年多,反反復復被拒絕了N次,但最終還是被我追到了。
W和我母親的性格恰好相反。我母親喜歡冷戰,而W卻從不冷戰。我母親常常挑我的刺,而W卻幾乎從不挑我的刺。
在跟W生活的兩年里,她對我很包容,我做什么事情幾乎總可以得到她的夸獎。由此我對自己也越來越自信。我覺得W在帶給我愛情的同時,也給了我在童年欠缺的那種溫柔的母愛。
現在,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面對人群的緊張感和不安全感都很小了。不論是和本國人,還是和外國人打交道,我都可以輕松自如地和他們交流了。
而且,可能由于我受父親的影響,膽子比較大,有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我有時感到我比大部分人的社交能力都要強一些了。
? ? ? ? ? ? 5
通過自己的經歷,我覺得人最為渴望的其實是無條件的愛。然而很多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你要是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
你要是成績不好,不能為我們爭光,我就把你送人了。
你這么差勁,真不知當初為什么生了你。
這種有條件的愛是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最根本的原因。而沒有安全感會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我給那些有社交恐懼的人的建議就是:雖然你們曾今受過傷,但不要因此就恐懼不信任所有的人。
要努力去結交朋友。或許有一天你就會遇到那些能給你真正愛情和友情的人。
我能遇到Ben和W,有一部分是命運的安排,但要是我自己不去努力爭取和珍惜,他們也可能只是我生命中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