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我對電視劇并沒有什么太大的熱情,一是不舍得耗費大把大把的時間去有規律地追劇,二是不喜歡看完電視劇后那種空蕩蕩無著落的感覺。所以當《人民的名義》紅透半邊天的時候,我并沒有太多的感覺。直到有一天,由于要上公開課,需要運用到電視劇中的一個場景——“小官巨貪”的趙德漢“面幣思過”,我才百般不情愿地打開愛奇藝網站,跟個風湊個熱鬧。連著看了三集,直呼過癮,為劇中大神級演員的演技折服。開始是陸毅所飾演的侯亮平很安慰眼球,畢竟顏值在那里。看著看著,最讓人拍案叫絕的則是侯勇老師所扮演的趙德漢,正如網友所評論的那樣:“每一條皺紋里都是戲”。
由于時間有限,追劇也就到此為止了,可是仍然掛念著劇中一開始留下的那個懸念:到底誰是內鬼,是誰放走了丁義珍?被吊足胃口的我,想方設法弄到了《人民的名義》這本書。畢竟,書籍的閱讀更加方便快捷,并且進度可控。
當我閱讀完電視劇前三集所對應的內容的時候,居然有些心生不滿,腦海中自動浮現出這樣一個奇怪的結論——“有些書會是電視劇比書好”,與生動的影視畫面相比較,特別是侯勇老師那入木三分的表演相比較,這書本的情節安排和敘述顯得有些刻板生硬、甚至有幾分蒼白無力,總感覺無法把趙德漢的形象完滿充分地刻畫出來。一度想要合上書本,棄之不讀。
但還是本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嚴謹態度,在兩天的空余時間看完了該書。在合上書頁的那刻,為自己之前如此輕率武斷的結論而有些慚愧。如果不是想象受到局限的那點不愉快,作品本身還是能夠讓人覺得酣暢淋漓的。也相信一個作品能夠紅火不可能僅僅靠著嘩眾取寵實現,肯定有其實實在在的過人之處。《人民的名義》能夠成功的最大原因,我認為是契合了當前的反腐形勢,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
而我貿然下結論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先入為主”。在閱讀原著前,曾經受到全劇最精彩的開篇的影響,所以閱讀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就是電視劇的固定畫面,而那畫面又是如此栩栩如生。這也是為什么在有同名作品的電視劇電影的時候,我都堅持先閱讀原作,或者干脆只閱讀原作的原因。因為畫面是具體的,足以破壞所有的想象空間。比如,描述侯亮平和祁同偉如何英俊,高小琴高小鳳百合花般美麗時候,就跳出來電視中的演員形象,心中卻無法認同、甚至全然否定。雖然受到電視畫面影響,想象力無法發揮,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閱讀的愉悅。
作為“處江湖之遠”的一介平民,除了為作者所揭露的腐敗尺度之大瞠目結舌,對于種種官場算計和官商勾結丑惡的深惡痛絕之外,我并沒法品咋出更多的意味;大概“居廟堂之高”的“肉食者”們是能為此中的各種“盤根錯節”唏噓不已的。
另外,作為一名女性讀者,我不大愛這種過于“堅硬”的純粹寫實題材,也不喜歡溫情脈脈、柔情款款的那種純粹的浪漫,我喜歡在悲壯中揉進浪漫,偉大中摻和進渺小,就像人性本身,不是純粹的好和壞兩面,人生總是悲欣交集一般。
雖然作者試圖在該作品中探討人性的復雜,但讀完作品,“好人”與“壞人”依然清晰可辯,有著截然的分野:祁同偉是個馬屁精大壞蛋,雖然他曾經優秀也很值得憐憫;高育良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分外惹人厭,不論在侯亮平的回憶中,他曾多么的博學和儒雅;侯亮平與趙東來是不折不扣的“好人”,什么好品質都在他們身上閃現,他們近乎是正義的化身;李達康逐漸被證明是好人,雖然他一度成為背鍋俠……最后,正義戰勝邪惡,壞人被繩之以法大快人心。竊以為這樣的作品,讀一遍后故事的脈絡情節便可了然于胸,不會有再讀一遍的沖動,也恰恰是這樣的作品是適合拍成電視劇、影視劇,往往還能非常叫座。因為最簡單、最直白、最符合普羅讀者的閱讀需求。而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用最讓人入腦入心的簡單方式試圖詮釋一個古今中外皆存在的復雜問題——“腐敗”。
而一部讓人百讀不厭的經典文學作品若是拍成影視作品反而可能招致指責謾罵,比如,我以為,《紅樓夢》是怎么拍都不會讓大部分人滿意的。
也許,有些書會是電視劇比書好,而有些電視劇會是書比電視劇好,而有些則是各有各的好。但最佳的選擇是追劇前先看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