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安徽人,自小對桐城派文化向往,卻一直未曾謀面。恰巧前段時間往安慶去,路過桐城,有幸膜拜了歷史桐城和桐城歷史,其中印象深刻的要數“六尺巷”了。之所以六尺巷給我留下特別的印記,其一是緣于歷史記錄的耳熟能詳與口口相傳,二是因為六尺巷竟然是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巷中,獨自尋訪還真費了點功夫。
《六尺巷》故事,說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省桐城縣有一條巷子,一邊是張家,另一邊是吳家。因為是風水寶地,都想把圍墻打過去多占一點。結果兩家人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沖突,互不相讓,事情越鬧越大。張家寫信求助在北京為官的叔叔,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張英閱后寫來回信,信中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心里慚愧,同時又豁然開朗,立刻讓出三尺土地,不再爭執,對方知道后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這才有了聞名遐邇的六尺巷及名揚后世的故事。
如果說自古以來,大家從《六尺巷》中看到的是中華民族謙遜禮讓的傳統美德。而我則看到了一種力量,一種為官正義、與人為善、以德服人的感召力量。張英身為當朝宰相,沒有憑借強權,以勢壓人,而是對自家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張家和吳家沒有為自身利益糾纏不休,而是響應正義,為善行、美德與和諧作出了正確的注腳。
簡簡單單的讓三尺,不僅體現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更是展現了以德服人的強大力量,對方接受到了所有的善意、寬容和謙讓,也感受到了官德、民善、睦鄰、人和的正能量。張家的主動禮讓,不僅是受張英的說服和影響,更是悟出了“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真諦。作為對方的吳家據說也是富甲一方,在張家讓出三尺后,沒有坐收漁利,而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不止是被感動,還是一種對正直為官者的積極響應和尊敬,更是對正義、善良和德行的追加和傳誦。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道德的推動,一個民族的進步需要歷史的傳承。我們處在一個國家需要發展、社會需要進步、民族需要振興的重要節點和時代,為官者要清廉正義、為商者要誠實守信、為民者要謙讓禮儀,才能弘揚歷史傳承,才能成就和諧社會,才能鞏固發展基石。我們的國家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通暢,我們的生活才能美好幸福!
德乃道德、品德、官德、商德,官員的清廉是德、商家的誠信是德、鄰里的和諧是德,德需要傳承、需要弘揚、需要配位,更需要形成風尚,成為自覺和本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及細流無以成江河。每一個清廉正直的官員,一起鑄就的將是磁石般的政府;每一個誠信經營的商家,一起造就的將是熔巖般的經濟;每一個善良正義的百姓,一起成就的將是鋼鐵般的社會。國家的建設、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不僅需要法律的正義,更加需要道德的正義,需要品德的維護、商德的護持、官德的保證,德行天下,方能四海升平、國家興旺、生活安康。
道自存、德養成;善為本、良有根;行的端,做得正;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祥和的國度,但卻格外需要道德與正義的加持。當你徜徉在山水之間放松心情的時候,請善待自然;當你與父母相隔千里的時候,請多些問候;當你與朋友同事一起的時候,請真誠交流;當你面對客戶提出各種要求的時候,請耐心關注;當你在處理公務的時候,請將正義放于心中;當你售賣商品、提供服務的時候,請將良心放在前頭;當你受到別人的誤解,請給予寬容;當你面對需要幫助的人群,請伸出雙手;
三尺頭頂有神明,六尺巷內有傳承。四百多年前,張英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做人的智慧,更有處世的胸懷、為官的清廉、行事的正義。歷史有云:行事,以天下之功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謂大公。做人,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貴。為官,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處世,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如此境界,方能做到以德服人;如此風尚,才能德行天下;如此社會,才能民生富強!
(作者:趙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