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正窩在沙發上看電影,簡書上彈出來一個通知,一個讀者打賞了10塊錢。作為剛剛開始寫簡書,沒收到過幾次打賞的新手,我內心里滿是激動。
點開看到迎客松的頭像和「學無止境」的昵稱,哈哈哈哈,原來是我爸。
印象當中他應該還沒學會給文章打賞吧。過年?在家的時候,打麻將沒有現金,我才幫他在微信里把銀行卡綁定上,學會了發微信紅包。
微信上問我爸,不一會語音回復了回來。
看見你朋友圈里轉發的文章,不知道你寫的是啥意思,看見有打賞,就給你打賞了10塊錢。
那篇文章是《內容付費火了,為工具付費還會遠嗎?》,?這對于老爸老媽們確實是難以理解的,就像每年回家給他們解釋我現在做的金數據一樣。
老爸老媽們是被倒逼著進入的互聯網時代,學會了使用跟生活密切相關的互聯網工具,點贊、發紅包、視頻聊天、發語音。但互聯網內容的大爆炸,呈現給他們又是另外一種邊緣的狀態。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在互聯網上篩選內容,可以判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高質量、哪些是低劣的,甚至開始為內容付費,定制化個人的互聯網知識領域。而對于他們,幾乎完全被動的接受這一切。
不要詫異他們為什么懷疑網上支付不安全,因為新聞客戶端里推給他們的各種危言聳聽的社會案例;不要質疑他們為什么會不斷的在朋友圈轉發養生和心靈雞湯,因為很多的營銷號就把他們當成了賺錢的渠道;不要郁悶他們為什么會逼你找對象、結婚生娃,因為我們在互聯網上親手制造了這些話題傳播給了他們。
當我們看到這些內容時,我們經常會不屑一顧。怎么可能?危言聳聽了吧?咋又是心靈雞湯文?肯定收錢了,這文章太軟了吧。當我們在對這些內容過濾時,老爸老媽們就是整天曝露在這樣的互聯網環境中,久而久之,也變成了他們的認識。
在過去,我們有著相同質量的內容渠道。還記得小時候家里訂的南方周末、參考消息,吃飯時打開電視看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而現在這些傳統渠道已經衰落和變質,爸媽們也和我們一樣開始刷起了手機,但他們卻無法像我們一樣去篩選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內容。
我們加給互聯網的標簽「自由」、「開放」,但少了「平等」,互聯網邊緣地帶的他們變成了這個時代下的「弱勢群體」。他們也需要高質量、真實、可以理解的內容,但現在還沒有人為他們創造。
面向爸媽們的內容渠道也許還需要等好久才會出現,但我們可以自己開始去寫作一些內容。
想起之前跟老媽的對話,『整天看你的朋友圈,就是想知道你現在的生活狀態』,但很多情況下這也是一種生活狀態的偽裝。最近開始在簡書上寫文章,當沉浸到寫作時,更多的是自己最真實的看法和生活感悟。還好,現在簡書更多的是一個寫作平臺,雞湯雖有,但不是一個商業味十足的內容平臺,還保留著真實。
嗯,給爸媽們裝個簡書,等待他們下一次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