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xweimin.com/p/b327ac76aeeb
(關于旅行的意義,他們有話說1祥見鏈接)
YOYO,女,坐標菲律賓,異國打工者,行萬里路學習型旅行法
編者印象:18歲因為一段不被接受的失敗戀情,放棄了大學學習機會,學語言,只身一個人去了日本名古屋,在日本開始了3年的職業生涯,之后輾轉柬埔寨,泰國,越南和菲律賓。在聊起這些國家的經歷,YOYO 對每個國家的人文,經濟有著自己的看法,在日本的三年,走了幾乎所有的城市,談起日本,贊賞日本對文化的繼承和保存,也痛心疾首本國文化的流失;
談起柬埔寨,經濟和觀念都很落后,資源很豐富,但卻不知如何利用,西哈努克和吳哥窟的海很藍很美;
談起越南,民風很淳樸,人也很勤勞,胡志明市的街道很干凈,改變了傳統對越南窮和亂的印象;
談起泰國,有名的性都,泰國的父母很開明,對自己孩子的性取向比較包容;談起菲律賓,消費很低,勞動力很廉價,服務意識很高,正因為如此,給小費都給得心甘情愿。
她花了七年的時間奔波在各個國家,學語言,考成人大學,計劃接下來的創業,聽著這個姑娘一路的經歷,感觸很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她在旅途中學習,也收獲了更好的自己。最想定居的城市在越南大叻,希望有一天有機會去那里買一個小房子,開一家小清新的咖啡廳,種一些花花草草,說起這些美好的愿景時咯咯得笑得像個少女又是那么的可愛,在異國他鄉一路走來并不容易,還有這樣的少女心又是多么的難得。
關于旅行我有話說:
我對旅行沒有明確的定義,外出工作,求學,探訪親友都可以算這一范疇,可以利用空余的時間去某個地方走走都是可以的。
第一次進行個人意義上的旅行是18歲的時候去的日本名古屋,這幾年走了5個國家,以及國內的廣州,珠海,大連,青島,湖南,香港,澳門等。最想生活的城市是越南大叻,感覺那邊的環境很像瑞士,房子都是歐式小洋房,門口都種著很多花,每天都鳥語花香,街道很干凈,人也比較樸實,生活節奏挺悠閑的,如果有機會想去那邊買個房開個咖啡廳種些花花草草。
一直以來都比較喜歡一個人去旅行,因為同行的人可能每個人的欲求都不一樣,一個人就想干嘛干嘛,可能我比較喜歡這個地方就會多呆幾天,不喜歡這個地方就會少呆幾天。
比較不會怎么做攻略,大部分的情況就是說走就走,通過馬蜂窩了解一下好玩的地方,我對酒店和吃的比較挑剔,可能會花時間去看一下。
在旅途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還挺多的,比如在日本第一次看別人丟垃圾都是分類丟的,還有時間限制,去柬埔寨的時候,感覺那里很窮很落后,雖然資源很豐富,但是都比較安于現狀,覺得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一輩子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可能就沒什么發展空間就那樣過了。
旅行有一部分是暫時性的想逃離現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是覺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多東西聽到的和看到的是不一樣的,熟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實地去感受一下,想去看看不一樣的風景,品嘗一下不同的美食。
上一次完全輕松的度假型的旅行是去年十一月份第二次去的香港和澳門,當時給自己休了一個月的長假,回國買了房還有點閑錢就跟男朋友去香港買買買了,想起小時候對迪士尼的向往,后來去了之后覺得都趕不上東京迪士尼的一半,太小了。相比較還是比較喜歡澳門,有自己的繁華,也有自己本土的特色,規劃比較有秩序。
下一個計劃的目的地是馬來西亞,當時在日本結交了一個馬來西亞的朋友,在菲律賓也認識了一個馬來西亞的朋友,他們都會講很多種語言,覺得挺佩服的,然后那邊也有很多華僑,挺像去看看那邊的人文和景觀,也挺想去買一下那邊有當地特色的服裝。以后還想去歐洲看看,所以得需要更努力掙更多的錢吧。
旅行教會我的事還挺多的,現在可能遇到問題不會那么慌了,會先定下來整理好思緒一步一步的想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也學會了怎么與人相處,改變了很多觀念,以前接受不了的同性戀,看不慣的混亂的兩性關系,現在也都能接受了。
還有一點對我影響也挺大的,以前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可能覺得自己的學歷不高,比不上人家本科,碩士博士啊,后來碰到很多優秀的前輩,覺得可以通過工作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業余時間也有在學習英文,參加成人高考,明年可能會回國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職業生涯,想自己好好做點什么,哪怕失敗了也會繼續再去嘗試。
我覺得旅行會是以后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男朋友有時間就跟男朋友一起,如果沒有時間就自己一個人去,以后結婚生小孩就帶著小孩家人一起,現在可能不會給自己定一個結婚的時間和期限了,覺得找個有錢人嫁了這種想法挺不現實的,未來可能更希望自己一直有自己獨立的事業,跟男朋友或者老公保持了既是朋友又是戀人的關系,彼此共同成長進步吧。
Rock 男,坐標臺灣,駐臺灣某大學研究生交換生 文藝青年旅行法
編者印象:與剛完成環島騎行的Rock的交流中,談到臺灣與大陸的特殊關系,他說,一方面臺灣在某些方面跟大陸一樣,有著和大陸一樣具有東方婉約氣質的性格,很重視傳統節假日,甚至對于某些傳統節假日相比較大陸有著更深厚的文化傳承。第一次在臺灣吃的滾出來的元宵,覺得很好吃。另一方面,因為是交換生,談到教育和思想觀念,雙方的教育背景和政治立場不同,難免會有觀念上的沖突。聊起最近剛完成的環島騎行,覺得很值得也很有意義,以后很難會有這樣的機會,但是想起整個過程中的日曬雨淋,以及各種突發狀況的出現表示也不想再來第二次,對于旅行他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于旅行我有話講
我覺得不論是在路上還是度假體驗,或者因求學,出差工作或者探訪親友而進行的旅行,最重要的一點是旅行不應該是走馬觀花的景點打卡,不細心的感受每個地方的文化內涵或者詩意,主要還是取決于怎么去玩,如果通過求學,出差和探訪親友提供的契機去對一個地方進行深度了解,這也可以算旅行的。
第一次我理解意義上的旅行應該是大學去湖南的鳳凰吧,以前都是跟家里人一起出去的,沒有自主性。去鳳凰那次,可能要開始考慮很多事情,交通住宿,還有如何跟朋友相處,現在還記得當時從鳳凰回家的各種曲折。
目前走過的城市最想定居的地方是臺灣的臺中,但是不太可能,大陸的想定居的城市是大理,覺得這兩個城市生活節奏都不是很快,空氣質量很好,人也很友善。
在旅途中遇到印象最深刻的往往都是比較艱難的時候,尤其是這次環島旅行中,有一天刮大風下大雨,我們當天騎行的又是整個臺灣島上下坡度最大的一次,騎行在高山上,又有很多貨車和小車,右邊就是太平洋。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安全問題,當時雨打在臉上都是痛的,雖然有雨衣,還是淋濕了全身,雨還時不時流進眼睛和嘴里,又冷又累但還是不得不往前走,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同伴還遭遇四五次的爆胎,條件非常艱苦。
在旅途中改變自己的固有觀念的一件事應該是在香格里拉接觸的藏民,那時候才知道原來人也可以活得如此灑脫自在,可以忽略掉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見如故。
旅行的目的會為了美景美食,也會因為對當前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一種逃離,但是我覺得前者的體驗就是為了后者的結果,可能大家都普遍高估了”更好的回來“的可能性,大部分情況,回去之后也還是一如往常一樣,所以還不如說是純粹的為了暫時的放松或者增加閱歷的一種經歷。
我不反對計劃,也能接受變化,每次出行可能會提前做一下簡單的攻略,查一下當地的景點美食,做適當的安排,但是旅行會遇到一些未知的情況,這可能也是旅行吸引人的魅力之一,需要變化就會變化,不會固執的按著原本制定的計劃來。
除去這次來臺灣交換的旅程,上一次是去年十一月去的西安,下一個目的地沒有明確想去的,但是在微博上看到有個地方叫阿那亞,在秦皇島,是一個濱海的旅游度假的社區,建筑很有風格,景色也很美,有個兒童餐廳還說必須得有兒童帶著才能進入,感覺很有意思,很想去看看,據說在建的一個沙丘博物館八月竣工,回去暑假剛好可以去。
我覺得旅行對于我來說就是快速并且輕松增長閱歷的一種方式吧,以后也會成為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年都會有計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