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本書,覺得挺顛覆思想的,跟大家分享下,這本書名字叫《教養的迷思》,它的核心觀點是,那種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個性影響深遠的傳統觀點是錯誤的!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而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兒童接觸到的同輩群體以及他們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當然,遺傳基因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為什么,一對永遠把家里收拾得纖塵不染的父母會養出不拘小節、甚至邋里邋遢的子女?
為什么,父母再強調“男孩女孩一個樣”,不同性別的兒童在進入幼兒園后都會迅速表現出強烈的性別意識?
為什么,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姐妹甚至同卵雙胞胎,長大后會擁有迥異的個性?
為什么,孩子會有所謂的雙重甚至多重人格,在家里的時候一個樣,到了學校卻又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為什么,移民二代的說話口音,和他的同學們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
為什么,英國早期上流社會中的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由保姆養育,接下來的十年在寄宿學校度過,但最后的言行舉止總是頗有“乃父之風”?
……
例證之外,還有文獻。在該書的理論闡述中,兩位美國當代著名學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與與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身影頻頻閃現。
比如,作者在文中舉例,上世紀三十年代,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凱洛格教授及其妻子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抱了一頭七個半月大的雌性黑猩猩“瓜”到家里,以相同的方式撫養它與他們十個月大的兒子唐納德,其目的是看看在人類家庭環境下長大的黑猩猩能否獲得人類特有的能力;結果,“瓜”并沒有成為一個“人”,但卻把他們的兒子“同化”成了一只黑猩猩,后者愛咬墻、會在進食時大叫、在14個月的時候手里拿著橘子“唔哈唔哈”地奔向父母,到了19個月還是只會說三個英語單詞。
這個例子說明了什么?按照朱迪斯·哈里斯的解釋,這證明了對于“人類幼仔”來說,“同類”的影響要遠大于父母的影響。不僅如此,它還能佐證該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即“童年”對于一個人最終人格的塑造力極其有限:在19個月的時候看起來非常“弱智”的唐納德,后來考上了哈佛大學醫學院。
而受著名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斯蒂芬·平克的影響,朱迪斯·哈里斯對于語言有著異乎尋常的興趣。她在書中重點論述了移民家庭孩子的雙語能力——他們在家里說母語,在外面說第二種語言;讓他們在新的國家呆上一年的時間,就能很容易在兩種語言之間轉換。朱迪斯·哈里斯將這種雙語能力稱作“代碼轉換”;雙語代碼的轉換開關,在孩子們每次進出家門的時候都會響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穩定的情形終究會發生變化;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外面的語言”的能力會不斷提高,而“家里的語言”則停滯不前,只能應付和父母的日常交流。也就是說,當“外面的文化”和“家里的文化”不一樣時,最終的贏家往往是“外面的文化”。
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外,哈里斯還會不失時機地挑戰、批駁目前一些流行的“育兒理念”,指出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其實可能只是非常淺近的、經不起太多推敲的假設。比如,在今天很有市場的“母子聯結”理論(該理論認為嬰兒出生后應立即放到母親的懷里;母嬰分離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其實主要是基于對動物模式、尤其是山羊的研究。但問題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像山羊一樣,像鹿的產后敏感期就和山羊大相徑庭。
當然,哈里斯的這些說法,終究也只是一家之言。其最為積極的意義,也許是能幫助家長從“我為什么沒有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的罪惡感中解決出來。她向父母所傳遞的信息其實是:你什么都可以做,但可能什么都無法做到。
就像《時代周刊》的記者羅伯特·賴特的評論:“哈里斯向讀者傳遞了一個核心、令人信服的信息,即許多父母極大地高估了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在這個人們對父母教養產生高度焦慮的時代,該信息有助于緩解人們緊張的情緒。”
可惜的是,即使信奉了《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的核心觀點——父母及以父母為核心的家庭環境并不能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決定孩子一生的因素發生在他們的同齡伙伴身上——家長們也不能從此做甩手掌柜。他們自己也許無法直接塑造或影響孩子,但他們可以決定孩子的同齡群體和成長環境。
在該書接近收尾處,哈里斯寫道,父母擁有“選擇孩子同輩的權利”——
你只要搬到一個不同的社區,或選擇一所不同的學校,你就可以改變孩子的生活軌跡……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冒著孩子被排斥的風險,把孩子送到一所最好的學校,一所有聰明、用功學生的學校,一所沒有人因為你愛讀書或拿A取笑你的學校。
當筆者讀到這里,禁不住啞然失笑。我想到了無數為了兒女擇校問題而煞費苦心的家長,以及今天中國的大中型城市那神一般的學區房房價。原來這本旨在顛覆“傳統育兒觀”的西方暢銷書,兜兜轉轉,最終講的是一個“孟母三遷”的道理。也就是說,這還是一個“拼爹”“拼媽”的世界。
真的是醬紫的嗎?
我看完之后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總不可能一點都沒有吧。作者認為影響是有的,但沒有那么大。除非家庭情況很惡劣,孩子才會跟父母一樣的影響。或者說父母就沒有讓孩子跟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玩的可能。那么孩子就會把父母當作是朋友,會受到影響。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響呢?
作者提出基因論。比如有攻擊性的變態狂基因的人,會傳給孩子。也就是說孩子也會有這種基因。即便跟其他孩子在一塊玩,也會成為變態狂。這是基因的問題。那些愛學習,負責任的基因會自動找到同類在一塊玩耍,而那些攻擊性強,愛到處玩的人又會在一起,跟父母關系不大。即使是雙胞胎基因一樣,那么在群體中的影響不一樣的話,那么長大以后的性格,態度等等都會不一樣。即使基因一樣,環境一樣,但是雙胞胎的孩子為了追求人群中成熟的地位也會采取競爭來奪得相應的地位。所以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作者提出了群體社會化的理論,什么叫社會化呢?就是在社會中不斷協調自己然后達到與社會相適應的過程。我愛學習就找愛學習的同類,我愛玩就找愛玩的同類。這個就形成了一個差異不斷變化的過程。好的越好,而差的越差。那么那些學習不好的人會排斥學習,而去追求那些能夠找到自己自尊與地位的方式。去追尋屬于自己的群體中。
那么既然要說到基因,其實最能夠反應和排除基因影響的就是口音了。比如我來美國的時候才六歲,但我過了幾年,會說一口很好的英語,但我在家里說中文的時候就會帶有一點美式口音。因為孩子學習語音是自覺自動的行為,他認可了那個群體,思想思維都非常接近的那個群體,那么受到的影響也就會最大化了。一個移民家庭,如果母語沒有得到鍛煉,母語就會得到退化。特別是孩子。幾代之后,移民家庭的孩子就基本上只會說定居國家的語言了。這里面說到的就是歸屬感在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孩子清楚自己是一個孩子,他不是大人,因此他受到大人的影響就遠遠不如那些同齡人的影響。就比如父母說了很多遍不能抽煙,可是孩子到外面以后就有可能很快就抽煙了。孩子在家里不抽,但是到了外面就很可能抽煙,孩子在家里和在學校就形成了很大的差別。這個就是情境效應。
孩子很清楚在家里抽煙會得到懲罰,但在學校里很同齡人在一起,就會被認為很酷。就像灰姑娘,在家里她知道要隱忍,要默默的忍受。但是在到了舞會,灰姑娘知道這是一個可以盡情綻放自己的平臺。小孩子還是很聰明的。
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教養對一個孩子來說可以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個好的父母就是可以培養好的孩子。但這個個理論是不靠譜的。如果好的父母可以培養出好的孩子,那么也有很多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成了罪犯,沒出息呢。如果一個教養方式就可以批量生產同樣的孩子,那么應該都是一樣的啊,但是很多性格都很迥異。
孩子長大了以后,會自動按照自己的性別來規劃自己的人生。即便自己長的有點女性化,只要自己認可自己的性別,那么早晚都會找到自己的群體。主要靠自己認可不認可。認可自己的性別,覺得自己是女人會過的好一點,那么就很可能變性。父母強迫孩子歸屬到自己不愿意的群體,孩子會很排斥,會反抗,說白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么父母既然知道了同輩孩子起到的作用很大,應該說是很失望的,不過也不能做甩手掌柜。可以把孩子帶到好的學校,愛學習的環境去,如果同輩孩子都很聰明,很有志向很努力,那么這個孩子還是很有希望被影響到的。但是這個因素也會受到兩個制約。一個是基因,一個是群體的大小和階級。基因就不說了,主要說的是群體的大小。群體小的時候,個體會歸屬到大多數都比較同意的群體中。但是群體一旦特別大,達到了可以分屬小群體的時候,就會產生分化。就會變成一個更小的群體。那個時候你想要再去影響他們,就很難了。但如果大群體都很愛學習。那就能保證了。
說到階級,其實也很難過吧,因為一個貧下中農很難跟中產階級搞好關系。他們所屬得階級產生的一些觀念很難達到共識。因此很難同化。當然了,大的群體都很愛學習,那結果還是會不錯的。所以才有了孟母三遷,才會特別想要住學區房。而從小沒有跟同輩玩在一起的孩子長大以后,很有可能會有心理疾病,或者交往障礙。特別是神童。這個群體就很容易有孤僻內向的特點
群體關系導致分化和同化。社會化是同化導致的,而人格發展主要依賴分化。
那父母該怎么辦呢?
父母可以提供好的外形和服裝的 ?以便于讓孩子更好的與同輩相處,更好的社會化和分化。當然了,一個上層階級的同輩其實很難跟其他階層的人接觸的,除非父母刻意所為。那么這個孩子就被上層階級的孩子一起同化。同化的理念并不能說是父母傳遞的,更有可能是孩子在父母那里傳遞到了孩子中去,而最重要的是在同輩中得到了認同。
說來說去還是要拼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