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圣人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好像現代人的解釋都變成了一件事——堅持。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好像不堅持就做不成事了,可這說的是堅持嗎?我咋越看越感覺,他們強調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呢?
人人皆說堅持不易,凡事都需要毅力,可是,毅力真的那么重要嗎?
一個很重要的試驗——棉花糖試驗,這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進行的一次針對一群孩子,每個人都獨處一室并分得一塊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也可以等15分鐘以后再吃。如果誰能等待15分鐘,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作為獎賞。多年之后,通過種種評估發現,那些為了得到另一塊棉花糖而肯于等待的孩子,比那些馬上把糖吃掉的孩子,無論在生活上,還是事業上都更為成功。
這個試驗貌似說明了,為了實現目標而肯堅持忍耐,所以獲得了最后的成功。所以就有人大肆宣揚堅持的重要性,可是,你再仔細想想,這明明說的就是自控力中的“延遲享受”呀。
而另一個經常在學生時代,在作文中被無數次蹂躪的——愛迪生試驗上千種材料作燈絲的故事,可愛迪生本人是怎么回應的呀?每一次試驗,我都剔除了一種不適合的材料呀。看看人家怎么說的?這明明說的就是思路一變,行為就會隨之改變嘛。
當然,這里說的,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堅持,都是因為正反饋呀,愛迪生就認為自己得到的是正反饋,而不是失敗的負反饋呀。
所以,那些我們沒有做出改變,我們沒有繼續行動的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得到正反饋的地方呀。有時雖然我們明明知道它對我們自己有好處,但沒有得到足夠的正反饋,我就很難繼續下去啊。
現在我在“得到APP”上訂閱了四個專欄。而真正給我帶來變化的,只有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而且也只有這一個,我是幾乎每天認真學習總結實踐的。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想要學好一個東西,那么,最重要的方法不是苦哈哈地繼續堅持學習總結,而是抓住其中的至少一個重點去行動,去實踐,直到它給我們帶來正反饋,那么,就不再需要我們去辛苦地督促自己啦,我們自然也會繼續往下學習。
其實,學習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如此啊,也正因為此,一開始,我們就需要用最快的速度,迅速得到正反饋,那么后續的學習之路,就會更加通暢,最終也更容易make it。
最近跑步,在想一個問題,就像跑步下蹲凱格爾運動等,這些可以顯著提高幸福和性福的運動,為何并沒有太多人去做呢?難道是因為堅持嗎?
還是因為還沒嘗到正反饋的甜頭,就不了了之了呀。
改變的關鍵,在于盡快進入“良性循環”。因為做成了一件事(無論大?。谑切判挠幸稽c增強;因為信心增加,所以接著又多做成了一件事。。。這就是信心增加的良性循環。反過來,因為害怕被別人嘲笑,于是,沒信心去做,于是,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于是就更沒信心,于是更做不好了。。。
最后,還是想說一句,別認死理,別盲目堅持,說什么哪有成功,只要挺住就是一切?挺什么挺啊?一挺可能幾年就過去了,如果用這幾年去嘗試更多其他的,可能早就更好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