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朋友之邀,為了寫好人物專題人物專題征文活動公告要求的文章,我特地將老舍先生的文章找來重溫一遍,讓我再次領略到作家那明白如話的寫作風格和結構嚴謹、自然、流暢的寫作特點。
為了幫助更多熱愛寫作,又是初涉寫作及簡書的簡友們去如何寫好一篇文章,我特地將老舍先生的《養花》這篇文章進行一番閱讀和分析,并毫不保留地在此分享給大家,讓更多人喜歡老舍的文章。
養 花
文/老舍
正文
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我可還沒成為養花專家,因為沒有工夫去研究和試驗。我只把養花當做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
花雖然多,但沒有奇花異草。珍貴的花草不易養活,看著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難過的事。北京的氣候,對養花來說,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風,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會鬧霜凍。在這種氣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養活,我還沒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草。
不過,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它們多數還是會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們,像好朋友似的關切它們。一來二去,我摸著一些門道: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這是個樂趣,摸住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么有意思啊!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啊!多得些知識,一定不是壞事。
我不是有腿病嗎,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們受我的照顧,感謝我不感謝;我可得感謝它們。在我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寫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寫一點,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到一起,有益身心,勝于吃藥。要是趕上狂風暴雨或天氣突變,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十分緊張。幾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搶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熱汗直流。第二天,天氣好了,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熱汗直流。可是,這多么有意思呀!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
送牛奶的同志進門就夸“好香”!這使我們全家都感到驕傲。趕到曇花開放的時候,約幾位朋友來看看,更有秉燭夜游的味道——曇花總在夜里開放。花分根了,一棵分為幾棵,就贈給朋友們一些;看著友人拿走自己的勞動果實,心里自然特別歡喜。
當然,也有傷心的時候,今年夏天就有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還在地上(沒到移入盆中的時候),下了暴雨,鄰家的墻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幾天都沒有笑容。
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文章讀后感悟
成功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文章的字面之外還有一層意思,也就是古人說的“話中有話、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篇文章表面看上去,并未發現作家刻意要表達這種意思,是我們在閱讀時自然而然領悟到的。這就是寫作高手的高明之處。
這篇散文的題目是“養花”,因此,全篇也沒有一處離開養花。但是,在字里行間,我們又聽到作者另一個聲音:“生活是多么有趣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啊!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它簡直就是一篇生活的贊歌,洋溢著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作家雖然只字沒有提到這個意思,可是每個字又都透露出這個意思的信息。
這篇散文因為有了這樣的弦外之音、韻外之致,才會讓人感到味之不盡,魅力無窮。我想,至今小學語文教材中還保留這篇文章,其原因大概也是在此吧。
這種弦外之音是從哪里來的呢?它是從作者的心里傳出來的,它是作者對生活的體驗的自然流露。
若是老舍先生不是這般打心眼里熱愛新生活,若是他沒有那樣一顆善良、發現生活美好的心靈,他是無論如何,也絕對不可能輕松自如地發出這樣的弦外之音的。
老舍先生心地太善良了,他太愛美好的東西了。你瞧,他看著一棵好花生病欲死就難過;搶救風雨中的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熱汗直流,他感到說不出的有意思;他甚至會感謝起花草來,因為它們給了他快樂……散文中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正是源于老舍的那顆善良、美好的心。
所以,文學創作 ,其實塑造的第一個形象,就是作者自己。創作就是敞開自己的心扉,讓讀者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你那顆跳動的紅心。尤其是以抒情為主的散文、詩歌,就應該這樣來表達。只有善良而又美麗的心,才能唱出美麗動聽的歌。
所以我認為,藝術的修養離不開人格的修養。陸游說寫詩的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吧。
《養花》寫得非常自然、流暢,像是多見未見面的朋友走到一塊兒,隨隨便便講出來的那樣,像是一股清泉自然而然流瀉出來的,看不到一點刀鑿斧砍痕跡。
然而,它又很講究結構、講究布局。全篇不離養花,層次十分分明,或談養花的愛好,或談養花的辛苦,或談養花的快樂,或談養花的憂傷……有對比,有變化。最后一段,寥寥數字,畫龍點睛,明確題旨,自然收束全文,使全篇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和諧整體。
有功夫,卻又似乎不見功夫,自然天成,這才是為文的最深的功夫呢!
本文通過寫作者養花實踐,切身體會到養花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從這次重讀老舍先生《養花》文章的過程中,我最大的體會是:“有心處處皆學問,生活點滴即文章”。
我想,簡友們看了這篇短文,一定會有小小的收獲。那就是寫文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要把它當作像平時說話、走路、吃飯那樣,是極其輕松平常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