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保險最近宣布全數裁撤友邦臺灣的業務員,并將其轉至第三方保險經紀公司的消息引發保險市場熱議。
一直以來,中國臺灣和日本都被視作亞洲保險市場發展的先行者,友邦此舉是否標志著亞洲的保險市場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大陸的保險行業渠道結構是否會緊隨其后發生類似變化?
業界人士普遍表示?能感受到近幾年在中國大陸保險中介行業的快速崛起。
公開數據顯示,按規模保費計,近三年第三方保險中介公司貢獻的保費年均增速達到200%,是行業總保費增速的10倍左右。另一方面,人員流動上,大量代理人從保險公司流向中介機構,目前注冊在中介平臺上的代理人達到100萬,注冊在互聯網平臺的代理人也有100多萬。
“友邦臺灣的這一舉措確實是代表了行業的趨勢,不過在大陸,保險市場的保險中介行業現在看來正處于剛剛開始崛起的階段,未來幾年內,中介渠道的增速可能會更快。”泰康人壽健康事業部經代管理部總經理黃曉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保險中介迅速發展
中國境內市場獨立保險中介機構主要包括保險經紀、保險代理和保險公估三大類型,牌照也分此三種。經紀和代理的區別,主要是機構所代表的立場不同,前者是站在投保人的立場為其推薦保險產品,后者是站在保險公司的角度推銷保險產品。
從境外一些相對成熟的保險市場來觀察,獨立保險中介機構是保險市場的一支主要力量。上述保險經紀公司人士稱,歐洲和美國的獨立保險中介渠道貢獻的保費在行業總體中占比平均下來在一半以上。亞洲市場,中國臺灣是獨立保險中介機構最為發達的市場,目前擁有中介機構700余家,貢獻了壽險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二。
從趨勢上看,仍然是獨立保險中介機構越來越強大。友邦臺灣此次宣布,將全數裁撤公司營銷員800多人,根據個人意愿轉介給獨立經紀公司定律保經,否則視作離職。
事實上,這并不是臺灣市場的首例。早在2009年,臺灣市場的另一家外資保險公司保誠人壽就將包括業務員在內的傳統業務轉讓出去。而目前在臺灣市場仍擁有業務員團隊的三家外資公司中,有兩家今年前十月業務員人數在減少。
一家大型保險中介機構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成熟保險市場發展到瓶頸期,即保險公司的利潤率已經難以支撐龐大的自有代理人隊伍
不過,目前中國大陸保險市場的渠道結構完全是另一種格局。《中國保險年鑒2016》顯示,專業保險經紀機構所產生的保費僅占全年保費收入的2.3%。以壽險為例,在專業中介機構、銀行保險和營銷員這幾種渠道中,主要是后兩者為主,比例上大約各占半壁江山。
大陸保險中介“實操”模型
諸多跡象顯示,中國大陸保險市場中介機構正在快速崛起。
從行業數據上看,中介機構產生的保費收入正以十倍于行業平均水平的速度在增長。一位從大型傳統保險公司進入獨立中介公司的人士透露,大批代理人正走出保險公司進入第三方保險經紀公司。“作為一線人員,代理人是市場上最為敏感的群體。”
事實上,中國的代理人制度從根源上就存在問題。一位資深保險專家對記者解釋,代理人與保險公司是業務代理關系,理論上來說,代理人可以代理多家公司的產品,國內監管制度下,規定代理人只能在一家公司注冊和執業,這事實上違反了相關的法律。但是由于歷史因素,一直都是這么存在的。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保險中介越來越有市場,消費者對保險產品需求在發生變化,以前客戶都是被動接受營銷員推銷的特定公司的產品,而現在客戶已經明顯有了比較不同公司產品性價比的需求。
在這種矛盾下,代理人隊伍中出現了一些普遍的“繞道”操作。一位上海保險公司的代理人對記者透露,很多同行現在的做法是自己注冊在一家保險公司,同時用親屬的身份再在中介機構注冊一個代理身份,這樣就可以同時銷售多家公司的保險產品。
黃曉強對記者表示,從市場本身的發展來看,保險中介機構發揮了作為新興的保險公司和傳統保險公司同臺競爭的載體的作用。對于新興壽險公司來說,自建代理團隊的成本遠遠高于通過中介機構的成本,“以20年期保險產品為例,通過外包給中介機構的成本率大概在120%-130%,而自建營銷團隊的成本率需要200%以上。”
資金的嗅覺是最敏感的,市場對保險中介的態度從保險經紀牌照的價值中也可窺一斑。一位從事保險經紀牌照轉讓的人士對記者表示,2015年前后一張保險經紀牌照的市場價格大概為500萬,2016年超過了1000萬,今年9月份的時候漲到2000萬,而剛剛賣出去的一張保險經紀牌照成交價格為2600萬。
黃曉強認為,目前來看,未來幾年保險中介行業仍有望維持50%的增速,短短幾年后其在市場中占比就將很可觀。面對保險公司也會有更多的議價權,彼時中國保險市場渠道格局可能會發生明顯變化。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