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國博,更喜歡首博。了解北京的文化、歷史、民俗等。
第二次來首博了,聽服務臺說有一位老人講北京民俗特別好,老人叫任麗琴(已經(jīng)60歲了,但是氣質、妝容極好),跟著任老師一路聽下來了,任老師對北京的民俗掌故完全諳熟于心。一個半小時差不多講完。如果是外地游客,基本就完全熟悉北京的民俗了。
地下一層是《讀城》展廳,對北京歷史上的城市建設和城樓展示。展示的形式很有意思。不需要講解員,自己看就可以。
首博的鎮(zhèn)館之寶,大家有興趣可以找找,講解員都會提到。
每個廳周末都有義務講解員,而且義務講解員只負責一個廳的講解。意思就是,你聽完一個廳再去另一個廳,可能那個廳的講解員已經(jīng)講一半了,或者已經(jīng)快講完了。所以,理論上,想一次聽完首博所有廳的講解是不可能了,也許首博是用這種形式讓你多去幾次吧。
吐槽點:沒有收費講解員,所以,你只能等義務講解員給你講解。平均每個廳大概需要一個小時的講解。對外地游客是個問題。講解器只有20個,所以基本是等不到的。
突然想起,在揚州雙博館和南京博物院時,都有一個廳,只展示一件文物,此為鎮(zhèn)館之寶。而講解員也會花相對多的時間講解。這種形式蠻別致的。
記得在南京的時候,和一個學博物館專業(yè)的姑娘聊天,收獲頗多。很多老的博物館,只是單純的展示文物,而文物是死的,沒有形成人和文物之間的一個互動,而且文物的設置也應該有諸多講究,對于國寶類的文物,肯定會聚集更多的人,如果周邊設置的空間太小,肯定會造成游客的擁堵以及游客體驗的降低。所以怎么引導人流,哪里讓大家略看,哪里讓大家慢慢看,都應該好好研究。
難道博物館就只是一個玻璃罩子罩著一個文物,然后罩子外邊貼個字片,寫上文物名稱和朝代。然后若干個這樣的罩子集合裝在一個更大的罩子里,這個更大的罩子就是博物館?這就是博物館嗎?
當然不。只不過很多人看過一些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就是莊重的,就是冷冰冰的。形成了固化思維。為什么文物的展示一定就是那樣的?
聲、光、電,以及和游客的互動,都是現(xiàn)在博物館發(fā)展的方向。博物館應該是活的,是有溫度。不光是可看的,還是可感的,可聽的,可玩的。推薦大家去看看南京六朝博物館。里面的文物不多,但從博物館的外觀、內(nèi)部裝修,對光影的運用,對文物多種形式的展示,都會讓人大開眼界,讓人驚嘆原來博物館還可以這么酷,還可以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