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不清楚還怎么談判?

邏輯清楚最重要

最近的幾個周末,都會抽一天時間快速閱讀一本書,用時基本上在2個小時以內,本著2/8原則,只看書里感興趣的部分,其他的一帶而過,今天我看的是《麥肯錫教我的談判武器》。起初以為這只是一本講談判的書,今天細看了下封皮和目錄,原來作者很大一部分篇幅在講“邏輯思維”,想象也是,從題目也應該能看出來,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又該閃亮登場了。

作者是日本人高杉尚孝,他在書里講到日本人缺乏邏輯性,與歐美人相比,日本人缺少“提出明確主張,然后陳述論據”的習慣。何嘗是日本人,我們小時候爹媽也只教過“別人家請你吃飯,不好吃也得說好吃”的人情世故,卻從來不曾教過“先論點,后論據”的公式化表達。在職場越久越能感覺到“沒邏輯,不可活”,沒邏輯,說不好,沒邏輯,寫不好,沒邏輯,相當于和高薪的工作無緣。市面上越來越多為了迎合大眾需求的溝通書、演講課、領導力培訓,無非都是想滿足人們提高溝通能力的需求。

什么叫有邏輯?

想必大家經常聽到“你寫的能不能有點邏輯性”、“你說話沒有一點邏輯性”,我讀書少總挨罵的時候為了弄明白什么叫有邏輯性,還上百度查過“什么是有邏輯?”到了好像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今天在這本書上看到了很明確的答案,我還挺高興的。“有邏輯性”需要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首先,要有明確的主張。清晰明白的結論,簡潔易懂的主張,是有邏輯性的大前提。

其次,主張要有論據。有再多明確的主張,也不過是論點的簡單羅列罷了。要想做到有邏輯性,必須恰當地陳述能夠支持主張的“論據”。

最后,論據能夠正確支持主張。這點不多說,你總不能說用“現在外面萬里晴空”的論據來支持你“出門穿雨衣”的主張吧。

不出所料,作者還接著介紹了他在麥肯錫做顧問時的“金字塔”工具,一種將“有邏輯性的基本要素”公式化的、簡單的、通用的思維框架。因為類似的著作很多,這部分我就跳過了。

清晰表達的三個變量

作者還談到在談判時,除了要有邏輯性,還要注意信息的清晰表達。如果信息表達不清晰,就算再怎么有邏輯性,談判也不會成功。清晰表達的反義詞是“曖昧表達”,這種表達會讓聽者無限猜想,導致對方因為臆測或擅自推論而產生誤解。確保清晰表達的三個變量是:

第一、明確主語和謂語。很多情況下,我們為了圖省事,有意不加主語和謂語,長期以往我們還很自然地省去了他們,甚至想當然的認為,我們不需要他們。事實上,非正式的情況下,這無可厚非,但是一旦涉及到正式的商務溝通或者關鍵的溝通,省略主謂語就是一種偷懶,其后果就是讓聽眾或者讀者不明所以。

第二、使用邏輯連接詞。邏輯連接詞的反義是曖昧連接詞,最惡心的曖昧連接詞莫過于“然后”、“那個什么”等等口頭禪,我曾經無聊地記錄過一個總監發言,當她在不到20分鐘的講話中用了將近60個“那個什么”的時候,我崩潰了,最后假裝接電話沖出了會議室。

之所以人們頻繁地使用曖昧連接詞,是因為這樣能使造句變得輕松。不用仔細琢磨前后句的關系,只要隨便使用曖昧連接詞或者口頭禪,就能輕松實現句子的連接。可是這樣的結果是,句子彼此之間關系好不明確,各自獨立形成段落。這對于作者來說是很輕松,但從清晰表達的角度來思考,就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懇請大家使用以下正確的連詞,這樣你說話的時候才不至于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適:由于、基于、導致、而且、因此、總而言之、之所以、是因為……

第三、降低表達的抽象度。高度抽象的表達方式:推進、促進、重新評估、構建、強化、增大、合理化、激活……這種表達的方式的通病就是只強調動作,不告知標準。接到指示的人往往不知所措,又不敢向領導求證,硬著頭皮干完了領到的卻是一頓猛diao。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推進APP推廣工作,月底前達成注冊用戶10000戶。有動作,有具體的目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