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7日,瑞昌市理文公用碼頭項目開工建設。?
地點:瑞昌市類別:工業
碼頭長江“最美岸線”? 圖源:江西日報
2013年2月27日,瑞昌市碼頭鎮梁公堤理文項目工地,彩旗招展,機器轟鳴,人聲鼎沸,隨著一聲令下,總投資3.3億元的九江港瑞昌港區梁公堤作業區理文公用碼頭正式開工建設。
理文造紙有限公司于1994年成立,由一間小型公司發展成為全球具領導地位的箱板原紙及紙漿生產商之一。集團主要生產不同級別及規格的包裝用牛皮箱板紙及瓦楞芯紙,以迎合不同工業的包裝所需。集團目前在中國擁有5家造紙工廠,3家生活用紙工廠和1家造漿廠,分別位于東莞潢涌、廣東洪梅、江蘇常熟、重慶永川及江西九江。
理文化工成立于2006年,原屬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公司“理文集團有限公司”,后集團名稱改為“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理文化工在中國投資建設兩個化工生產基地:江蘇常熟及江西瑞昌。主要從事氯化工、氟化工、高分子材料的生產研發。
資料來源:九江新聞網、理文化工及理文造紙官網
江西理文造紙有限公司? 圖源:理文造紙官網
本篇講的是碼頭工業園。碼頭工業園內的理文造紙和理文化工是江西最大的港資企業,總投資達165億元。在碼頭鎮的西邊,還有江西最大的臺資企業——總投資80億元、年產水泥1400萬噸的江西亞東水泥公司。截止到2021年6月,落戶碼頭鎮的企業達743家,總投資8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9家,年納稅超過億元的企業4家。在一個遠離城市中心的鄉鎮,在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能有這等規模及效益的工業園,在長江中游經濟欠發達地區中也是少見的。
瑞昌市碼頭鎮是長江入贛第一鎮,與湖北省武穴市隔江相望。瑞昌市有19.5公里優質長江岸線,全部在碼頭鎮境內。作為瑞昌縣城之外第一重鎮,自古以來的通商古埠,但為何它取了個這么敷衍的名字,我從小在那里長大,一直也沒搞明白這個問題。
碼頭鎮中心? 圖源:搜狗百科
那時候碼頭,只有一橫一豎兩條街,青石板的巷道,兩側是黑黜黜的磚木瓦房,這些房子可能自清末后就沒被修葺過。那個時代,碼頭鎮也沒什么鄉鎮企業,只有那么兩家磚廠,高高的煙筒很是醒目。
出了鎮子沿江向東,一條大堤將長江和水稻田分隔開來。現在知道,這叫梁公堤。當年梁公堤外滿是粗大的柳樹和桑樹,漲水時樹根泡在水里,水退去后留下一片濕漉漉的泥地,在樹蔭的籠罩下,陰涼的地面上長著粘答答的地皮菜,這地皮菜好吃但不好洗。桑樹結的酸酸的桑葚可以直接吃,就是吃多了嘴里和牙齒都是黑的,回家會被父母罵。那時候的梁公堤,是個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鳥語蟬鳴的好地方。
貨運碼頭和梁公堤? 圖源:江西日報
長大后離開碼頭到外面讀書謀生活,父母也都調離了,參加工作后我還是會隔上一兩年就回來看看發小。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碼頭也在變化,破舊但頗有韻味的老房子都不見了,代之以一棟棟高高低低貼著瓷磚丑了吧唧的小洋樓。馬路寬了,和以前一樣還是臟兮兮的,堤岸外的長江也越來越黃了。
巨變發生在1997年,臺灣人投資的亞東水泥廠在碼頭江邊落戶,憑借著當地兩億立方米的優質石灰石儲量和便利的長江水運條件,亞東水泥公司躋身于中國十大水泥廠之列。那些年的碼頭鎮真是熱鬧,來了大批建筑工程隊和大卡車,天南地北的話,三教九流的人,以及走在哪里都揮之不去的一層層細細的粉末。
2000年以后,碼頭工業開始飛速發展。借助于長江水運,碼頭工業園承接了一大批江浙發達省份的產業轉移,并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至于什么樣的產業才會從江浙轉移到內地,只要知道碼頭工業城的是江西省第一批化工產業園就行了。
亞東水泥公司? 圖源:搜狐網
那些年開車回去,我總是找不到通往老房子的路,梁公堤旁的大樹都不見了,新建的貨運碼頭越來越多。無論是沿著修整后的江堤還是新建的寬闊的大馬路,到了工業城就像是掉進一個迷宮。以前這里是一塊塊棋盤格般的水稻田,現在這里仍像棋盤格,但被放大了上百倍,格子之間是寬闊且塵土飛揚的水泥路,圍墻包圍的格子里,是一間間廠房。它還在無休止地擴張,馬路雖寬但行路很難,我開著車繞來繞去就找不到東南西北了。這里的廠房是一個模樣,廠門也都是一個模樣,甚至廠名也都是一個模樣。這里,還有別處聞不到的特別的味道。
再過些年,熟人們紛紛離開住到了城里,兒童相見不相識,回來也愈發沒有意思。據報道,碼頭工業城給當地農民帶來了不少收入。的確,貼瓷磚的房子加高了兩三層,還是那么丑了吧唧灰蒙蒙的。
最后一次回鎮上是在好幾年前,我又被繞懵了,只好在從小長大的地方打開導航尋找離開的路。在駛過了幾條被大貨車壓得支離破碎的泥濘的水泥路后,緊閉車窗坐在車內的我停下來,望著路旁那一間間整齊的新建的廠房和闊大廠門,嘆口氣,告訴自己,再也別回來了。
本篇講述的都是以前的事情。筆者在網上找到工業城內某企業最近的照片,門口的草地和天空潔凈優美如同夢幻一般。顯然,近年來碼頭工業城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真是太棒了。
圖源:江西日報
最后說明,本篇與理文公司無關,只是找個日期做由頭。正是有了大批化工類、制造類企業的入駐,九江的經濟才能在2010年左右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農業、旅游之類的,搞得再大也就只能多養活點人,交稅沒幾個子兒。工業是經濟的頂梁柱,財稅收入多了,才能有市政建設的投入,才能使九江成為國家森林城市、衛生城市。
有得就有失。只是,誰得到了?誰失去了?
《九江影像志:歷史上的今天》是記錄江西九江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擷取九江市及下轄十個縣市歷史上發生的較有影響力的事件,配以相關的歷史照片、新聞圖片、文獻書籍及筆者拍攝的影像資料,并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
本系列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當日發生的一個事件,如當日無合適的事件,則在當月中選取(史料記載中有月份無日期者)。由于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舍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馮曉暉
漫游遐思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