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這里有懷舊的小鎮風景,雜亂的街道、熱氣騰騰的早餐鋪和老式的腳踏車;這里有聽搖滾的青年和看雜志的少女,還有附庸風雅的文化傳媒公司。我們所懷念的那個時代的一切文化元素,幾乎都在《宇宙探索編輯部》里若隱若現,影片最初吸引我的便是這種熟悉感和親切感。然而,這只是影片豐富內涵的冰山一角。
這里有一路向西的百味囧途,出乎意外的奇遇,層出不窮的鬧劇;這里有落魄卻執著的狂熱主義者,外表木訥,內心赤誠;這里有嬉皮士般的享樂主義者,戲謔,松弛,玩世不恭;這里有人間清醒的嘲諷者,理解卻不認同,不認同卻又不離不棄。
毫不夸張地說,《宇宙探索編輯部》是四月里我看過最好的電影。我說它好,不僅僅在于它的題材新穎,開創了國內科幻電影的先河;也不僅僅在于他獨特巧妙的拍攝手法,以類似記錄片的形式給人帶來真實的場景感;我說它好,是因為它戳中了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或許,它也戳中了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你可以給《宇宙探索編輯部》貼上很多個標簽,科幻片,公路片,荒誕片,文藝片,劇情片,偽紀錄片……都對,卻又都不對。沒有一個符號可以代表這部作品全部的真諦和內涵,但它又不僅僅是這些標簽的加權與混搭。
從忍俊不禁到捧腹大笑,從目瞪口呆到熱淚盈眶,《宇宙探索編輯部》給我帶來的不僅是感動,更有深深的共鳴。
主人公唐志軍沉浸在尋找外星人的事業中,幾十年如一日,甚至為此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和社交。這種沉浸式的等待、尋覓與向往,執著到近乎瘋狂的地步,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范疇。人們嘲笑他,貶低他,甚至認為他是瘋子,他的狀態讓我感到熟悉而心疼。從他說話的緊張感和手足無措的慌亂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種不被理解不被認同的孤獨感,在我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曾幾何時,當我還是少年,也曾憧憬遠方,寫著生澀卻熱烈的詩句,抒發心中的夢想。是什么澆滅了我的夢想?
這個清醒的人間物欲橫流,充斥著功利主義和蠅營狗茍;唐志軍的玉壺冰心與這個現實世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曾經,正是這種格格不入所帶來的不適感和恐懼感澆滅了我的夢想。但唐志軍卻選擇了堅持。
不遺余力尋找外星人,任何蛛絲馬跡都是唐志軍全部的賭注。追尋夢想,不就是要一路向西不回頭嗎?不害怕沒有結果,不害怕被瑣碎的惡意所欺騙,不害怕被麻木不仁的看客所嘲諷。真正的熱愛和信奉,從來不被結果所定義。
成長,并不意味著變得現實而功利,而是經過時間的沉淀更加恪守最初的堅持。唐志軍四十歲的時候,和二十歲的時候一樣篤定,為了理想賭上青春,賭上生命中一切的熱忱和溫度。
所幸,這部影片講述的不是一個悲劇,故事的最后給了追夢的人一個溫柔的饋贈:外星人,真的來過。
我喜歡這個結局,但如果讓我來寫這個故事,或許會有一個相反的結局。不過,這個結局還是鼓舞了我。同時,也提醒著我,生活還有漫長的未盡之路,唯有解開枷鎖,放開懷抱,才能邁開腳步繼續向前。
這部影片既跳脫又深沉,既荒誕又深刻,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它看到自己內心最向往的世界。它就像一陣溫柔的春風,吹過我們被現實主義洗過的大腦,讓冰封的夢想漸漸復蘇。
當我們走出電影院,有些人會隨即將這短暫復蘇的夢想拋諸腦后;而有些人或許會真正被喚醒,為了自己心中的UFO而篤定前行,即便被誤解被嘲諷,也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