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繼續學習《涉江采芙蓉》,第二課時。
? ? ? ? 第一課時《涉江采芙蓉》的情致婉轉,余韻悠長,令人回味不已。第二課時我決定領著孩子們繼續領悟文中的深情。
? ? ?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朗朗的讀書聲又響起來了。即使是齊讀,孩子們也有要求,讀的不齊,讀的聲音不亮,就會有孩子質疑不滿。這首詩韻律整齊,情韻悠揚,加上昨天細致深入的探究,孩子們讀起來尤其動聽。
? ? ? ? 我由昨天的探究結果引入,強調這首詩是一名在外宦游的男子以女子的口吻所寫的思念游子的詩歌。
? ? ? 我說,詩人用這種懸想法婉曲傳情,情誼深厚綿遠。而且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情誼的方式也尤為真摯。我就詢問,這位女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從哪里看出來的呢?孩子們說,她很美麗,因為去采芙蓉。又說,她很深情,因為要采芙蓉送給她的心上人。還有說,她很癡情,因為她要涉江采芙蓉。孩子們七嘴八舌,描繪出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子。
? ? 我說,那女孩子為什么一定要采芙蓉送給自己的心上人呢?這個問題有點出乎孩子們的意料。我繼續提醒。我問,芙蓉是什么花?有孩子說,是荷花;有孩子說,是蓮花,有孩子說,叫菡萏。我說,對,蓮花就是荷花,菡萏就是含苞待放的荷花。那為什么要采荷花送給愛人而不是別的花呢?有孩子說,因為荷花美麗,有說,因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我說,哦,是因為荷花美麗而又有高潔的品質啊!我說,那她采荷花送給心上人,說明她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孩子?孩子們說,是美麗而又品質高潔的。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女子人物形象的特點:美麗、多情、高潔。我又問,那說明她心目中的愛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孩子們說,品質高潔的。我說,對,采芙蓉一方面表達了女孩子對待愛人真摯的情意,另一方面也說明女子是一個品質高潔的人,她追慕的愛人也是一個品質高潔美好的人。她覺得唯有采芙蓉才能表達自己最美的祝愿和心意。然后我又說到,其實,芙蓉在古代諧音“夫容”,見芙蓉采芙蓉而思念丈夫,更有托物起興之意。而蓮花又是江南常見之物,由“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詩中可見,江南女子采蓮既是習俗,而蓮子蓮藕均可買賣,也可能是女子平時賴以維持生計之物。由眼前平常景物起興,是《詩經》中常見的比興手法,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繼承。而屈原也在《離騷》中用“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來象征自己高尚美好的品德。這些都在此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 ? ? 然后,我說,贈物以寄深情,古已有之。在我國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 ,愁殺行客人。”還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借紅豆以寄相思之情;更有后人為表思念之深,友情之深厚,寫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 《贈范曄》陸凱)”,要將那江南美好的春色借一支梅花寄給友人,希望他能與自己共享這江南美好的春色。我說,古人表達情誼的方式真摯不真摯?動人不動人?孩子們說,真摯,動人。我說,對,真摯的情誼最動人,那滿懷真情厚意的物品也因有了這動人的情懷而愈加珍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古人以情為重,在詩歌里得到充分的體現。男子遠離家鄉,思念妻子,想像妻子此時也一定在思念自己,便以妻子口吻寫下此詩來寄托思念之情;更在詩中設想妻子也在此詩思念自己,想像自己遙望家鄉苦思愛人的愁苦迷惘,最后發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的哀嘆,真是情深意摯,用情至深。用語清麗自然,真摯質樸,情意綿遠,令人嘆惋。
? ? ? 最后,我說,全詩在表達這種真摯的情感時,既直抒胸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又含蓄委婉“涉江采芙蓉……”。同時虛實相生(采芙蓉與還顧),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拓展了詩歌的空間,使詩歌意蘊更為深厚。
? ? ? 總結:《涉江采芙蓉》是產生于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此詩借助他鄉游子和家鄉思婦采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婦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詩運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寫漂泊異地失意者的離別相思之情;從游子和思婦兩個角度交錯敘寫,表現游子思婦的強烈情感;運用懸想手法,在虛實結合中強化了夫妻之愛以及妻子對丈夫的深情。
? ? ? 補充注釋:
? ?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折柳贈別”蘊含著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親人離別家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 ? ? 折柳贈別始于漢朝,亦是我國流傳甚久的送別習俗。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在都城長安東門外有座灞橋,灞河兩岸柳樹成行,被世人稱之為灞橋柳,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送別離長安東行的親友故舊,多在灞橋停步告別。 這里的岸柳排排,柔絲蕩蕩,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諧音,折柳贈別,既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到了隋、唐時期,折柳贈別更為盛行,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記述這種習俗。隋朝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對折柳贈別之情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灞橋不知送別了多少離別情,日久天長,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