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意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已經冒出了地面。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已經到了年末還沒能回家。沒有妻兒沒有家,都是因為和獫狁打仗。沒有時間安定下來休息,都是因為和獫狁打仗。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已經長出了柔嫩的葉子。要回家了要回家了,我憂心如焚,又饑又渴。我戍守的地點沒有固定,怎么讓人帶信回家呢?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莖葉變老了。說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已經到了十月了。征戰還沒有休止,沒有時間安定下來休息。我憂心如焚,非常痛苦,還是回不了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高大的戰車是誰的呀?當然是將帥的車,駕兵車的四匹雄馬高大雄壯。怎敢安定下來?一個月打了多次勝仗。
將帥站在由那四匹高大強壯的雄馬拉著的戰車上,士兵們以車為掩護。四匹馬訓練有素,士兵們也配備著精良的裝備。怎么能不每天嚴加戒備呢?獫狁的入侵隨時都有可能發起。
一年前當我出發去邊疆打仗的時候,正值楊柳柔嫩,隨風起舞。如今我終于回家了,大雪紛紛漫天飄飛。道路泥濘難行,我又饑又渴。我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又有誰人能體會我的哀傷呀!
【賞析】
《詩經》中的這首《采薇》以第一人稱、倒敘的手法,敘說了一個在邊疆打仗的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回憶他的軍旅生活。
詩歌前三節述說士兵想要回家的心情以及戰爭環境的艱苦。前三節的第一句話都以“采薇采薇”,托物起興,隨著薇菜的冒出地面,長出嫩葉到薇菜莖葉變老,詩歌用薇菜的生長過程來暗喻時光的流逝,“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士兵在楊柳依依的季節離開家,到了年末了,還沒有回家,“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此時,他的心情是怎樣的第一節沒有說,只說“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讓我沒有親人沒有家,沒有安定的生活,都是因為獫狁的入侵。
對獫狁的入侵,詩歌沒有直接控訴,只是重復寫到“獫狁之故”,表明士兵對獫狁的痛恨。就是因為獫狁讓自己有家不能回。眼看著過新年了,家人在家中不知會怎樣地為自己擔心。可是,軍情不容許回家。
第二節寫到薇菜都長出了嫩葉了,士兵還是沒有回家,此時,他“憂心烈烈”急著想要給家里帶信,告訴家里自己一切平安。可是,因為戰事越來越緊張,自己戍守的地點經常變換,沒法給家人捎去消息。此時,士兵的心變得越發的憂慮了。
第三節寫到薇菜已經變黃變老了,已經到了第二年的十月份了,自己還沒有回家,此時他的心情變成了“憂心孔疚”士兵因為思念家人,害怕家人擔心自己的安危,已經變得特別痛苦了。可是戰爭還沒有停止,自己還是不能回家。
詩歌在這前三節中,寫到薇菜從剛冒出地面到變硬變老,來表明時光的流逝,士兵想要回家的心情也隨之越來越強烈。一邊是越來越強烈的想念家人的心情,一邊是越來越緊急、頻繁的戰事。這讓士兵的心越來越煎熬,心靈上的痛苦,與家人分離,再加上戰爭條件的艱苦,連溫飽都不能解決。這讓士兵的心中充滿了哀傷,可又無可奈何。作為戍守邊疆的士兵,有外敵來入侵,必須肩負起保衛國家的責任。
接下來的兩節述說士兵們緊張激烈的戰斗場景。將帥們乘坐著高大雄壯的馬拉的戰車指揮若定,士兵們帶著精良的裝備,勇敢地沖鋒陷陣,這一個月打了很多勝仗。即便如此將士們也一刻不敢放松警惕,因為獫狁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入侵。這兩節寫出了士兵雖然懷著強烈的思家念親之情,但打起仗來一點也不含糊。雖然厭惡戰爭,但是當外敵入侵時,他們依然會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惜犧牲生命保家衛國。因為他知道,沒有國哪來的家。這一段,士兵的內心是充滿了打了勝仗的自豪感了。
詩歌的最后一節,回到了現實,或許正是因為士兵打了勝仗,終于可以回家了。最后一節就是描寫士兵走在回家路上的情形。當年我離開家去戍守邊疆的時候,春光燦爛,楊柳依依;而今我終于可以回家了,可是風雨交加,我在泥濘中艱難地前行,又饑又渴,心里卻滿是哀傷。我離開家將近兩年了,在這兩年中,我征戰沙場,幾次險些戰死,今天終于掙扎著要回家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的前三節都是說士兵如何想回家,現在終于可以回家了,為何還更加地悲傷了呢?
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中寫道“近鄉情更怯”,此時的士兵或許也是這樣的心情,離家越近,心里越哀傷。歷經戰亂,不知道家園可在?家人是否安好?這也正如韋莊在《菩薩蠻》的最后一句所說“還鄉須斷腸”。大雪紛飛的狂野曠野中,艱難獨行的士兵,能不讓我們掬一把同情之淚嗎?
2017/12/13
PS:無戒90天挑戰訓練營打卡第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