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自己主動的歸依
作者:興穩法師
一、是三種依止之處
三皈,也叫作“三皈依”(或三歸依),分別為皈依佛陀、皈依達摩、皈依僧伽,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佛,是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有時也被擴展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皈依法,是皈依佛陀所教導的四圣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正法,有時也被擴展為皈依十方諸佛所說的一切真理;皈依僧,是皈依在佛教中出家受具足戒的四人及四人以上清凈修行的僧團,有時也被擴展為皈依佛教中所有出家的僧眾集體。
皈,簡單的講就是“歸向”的意思,又包含有回頭、投奔、向往、順從等義。猶如流水千條萬條,最終都會回歸到大海當中;又好象出門辦事的客人,事務完畢之后總得回家。我們苦難的眾生,在輪回苦海中歷盡艱辛,今天我們“回頭了”,我們想要回家,要回到解脫的、清凈的、安樂的家園。
依,簡單的講,就是“依靠”的意思,又包含有依托、依附、憑恃、追隨等義。猶如,幼小的子女要依靠父母的養育,才能更好的、更安穩的成長。又譬如,想要渡過海洋,就得依靠良好的渡船,才能更快、更保險的到達彼岸!我們凡夫迷茫的人,只知道隨順著自己的妄想,追逐五欲的滿足,造作了種種業障,從未脫離痛苦煩惱的束縛。如今我們皈依了三寶,依靠著三寶的引導,去精進的修行,就能夠獲得徹底的安樂自在!
皈依三寶,就是說從迷茫顛倒中、從痛苦煩憂中、從雜染纏縛中,歸向依靠于三寶,以獲得究竟的滅苦、解脫。皈依三寶,就是對三寶的認同、學習、依止、追隨。對佛法僧這樣的良善道理能夠認同,對佛法僧這樣的滅苦智慧能夠學習,對佛法僧這樣的清凈境界能夠依止,對佛法僧這樣的無垢解脫能夠追隨。
歸依:梵語s/aran!a,自吠陀時代起即有此詞,多用于‘保護’、‘救濟’,或‘避難所’、‘保護所’之義。意謂如能歸投其中,則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無憂,故云歸依?!斠姟吨腥A佛教百科全書》
二、皈依的外相與內心
平時大家互相問“你皈依了嗎?”,一般都是在說,有沒有做過加入佛教的“入門儀式”,是說拜個師父、拿個“皈依證”。 從外相上來講,我們去拜一個師父,做一個授受三皈依的儀式,發一張“皈依證”,然后就算是皈依弟子了,這還只是外在屬身口的皈依。而真正的皈依,卻必需在自己的內心里面以佛、法、僧三者作為依止處。
從內心里面來說,是要有信心、誠心,相信佛、法、僧能幫助我們滅苦解脫,并認真的依據佛、法、僧的路線前行。如果,我們心中根本沒有信任與敬仰,既不相信也不去學習與實踐,就跟著別人一起受了三皈依,那只能是在世俗方面講,大家說你是皈依了,其實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
有很多人,他依從外在的皈依形式,卻不知道什么是皈依、什么是三寶,不知道三寶的真實路線,只是稀里糊涂地趁熱鬧,對三寶不能生起真正的依止,心中自然就不能生起智慧,也不能夠得到三寶所給予(jǐyǔ)的真實利益。如果我們內心里面沒有回頭,沒有依靠三寶去學習與修行,還自認為我已經皈依了,我是皈依弟子了。就好比一個很懶惰的人,根本不喜歡做事情,卻偏偏去弄一個“勞動模范”證書,還對人家說:“哎!我是勞動模范,你看這是領導給我發的證書!”,這其實是自欺欺人、弄虛作假。
在佛陀那個時代,皈依的弟子大多都是自己去親近佛陀,親自的聽聞了佛法之后,在內心里面生起了信心,愿意以佛法作為修行的標準,以三寶作為修行的依靠。自己發愿說,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是自愿在佛前發愿的。還有一部分人是聽了佛弟子的介紹與講解后,也能發愿說皈依三寶。都是自己發愿皈依的,重視的是內心的皈依,根本沒有什么繁瑣的外在儀式,也沒有什么皈依證書。直到后來,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信佛的人數越來越多,為了表示更加重視的態度,也是為了能接引更多不同根性的人,有些前輩大德就按照世間人們的習俗,制定了一些簡易的皈依儀式,后來又增加了很多細節,以至于越來越嚴格與詳細。
要是單從內心里面去皈依三寶,而不通過僧眾的證授,在現在這個時代來講也是不恰當的。為了防止少數人,惡意的自稱自己是皈依弟子,也是為了遵守生活的自然規則,更方便于宗教身分的說明,做這個外相的儀式也沒有什么大的壞處。這個外相,只是利于身分的區分,是互相信任的一個形式,真正的皈依還是要在內心去皈依,內心不能皈依,去弄這個外相也沒有什么多大的意義。
三、受持三皈依的功德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中說:佛告阿難。若復有人直能供養一佛世尊。滿二萬歲。四事具足供養恭敬。乃至滅度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華香伎樂幡蓋香油燈燭。一切奉施其福尚多。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何況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二萬歲中常以四事供養供給。乃至滅度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各以華香伎樂幡蓋及香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及。
信佛的人,喜歡到寺廟里面燒香拜佛,也喜歡捐錢、捐物,都會有人說他們功德無量。有的人他能發心建塔建廟,大道場建的宏偉壯觀、富麗堂皇,佛像造得高大莊嚴,也會有人認為他有本事、有功德。有的人能給三寶提供住房、床被、衣服、食物,寺廟里有所需要都能按時提供,大家也都認為他有善心有功德。做一次兩次都會有人稱贊他,何況是有人能這樣做,直到兩萬年那么長的時間,你說那樣的功德豈不是很多、很大,多得沒有辦法計算了。這樣做的福報雖然很多很大,但還是不如有的人能以純正的清凈心,去皈依三寶所得到的功德大。
我們平時大多注重的是,去燒香拜佛、去捐錢做善事,認為那樣做會有很多、很大的功德,認為以后能得到好報,而往往忽略了真正皈依三寶的功德,忽略了內心的真實修持,沒有認識到皈依三寶的功德原來也是很大的?;蛟S是沒人跟他說過,他也沒有認真的去學習,不知道也就不重視了。又或許他錯誤的理解三皈依的意義,只注重表面的形式,而不能從內心里面真正的做到三皈依,當然也就不能得到三皈依的利益了。
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應當按照皈依的意義去做事,依著佛法僧三寶的道理去修行,不依從個人偏差的經驗及妄想做事,將來才會有真正的大福報?,F在,我們知道了皈依三寶的功德,比做那些善事供養的功德還大,我們就應當從現在開始去重視這個三皈依,以三皈依作為修行的根本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做善事、修供養,那意義跟以前稀里糊涂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將來所得到的福報也是不一樣的。雖然說皈依的功德很大,但是我們皈依之后,還是應當隨因緣的去做善事、修供養,因為做善事、修供養也是皈依者回報三寶的一種方法,修福報跟皈依并沒有矛盾!
四,皈依者激勵的愿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中說: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我們自己皈依了佛寶,應當生起這樣的愿心,愿眾生都能夠體證解脫生死輪回的大道,發起無上的正覺心意。好多人他來皈依三寶,他就是想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保佑他健康平安、保佑他升官發財,這些愿心還不是出離輪回的心。我們皈依佛陀,所應追求的是解脫、是覺悟,所作所為自己都要負責任,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應當發起大愿心而不是總想退縮、發下劣的心。同時也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具有這樣的福德因緣。
我們自己皈依了法寶,應當生起這樣的愿心,愿眾生都能夠深入滅除痛苦煩惱的經藏,智慧像大海一樣的深廣。好多人他來皈依三寶,他就只是想念念神咒、念念圣號的捷徑,想意外的從高人那里得到神奇妙方,不想自己用功研究,這些都不是認真滅苦的心。我們皈依法,所應追求的是滅苦、是智慧,學習佛法需要親自的研究經典,要深深契入到法理當中,徹底的研究透、弄明白它,不是稍微的讀誦一下,就丟開不管了。同時也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來學習經典得到大智慧。
我們自己皈依了僧寶,應當生起這樣的愿心,愿眾生都能夠成就統理清凈無染的大眾,所作所為都沒有障礙。好多人他來皈依三寶,他就只是燒燒香、拜拜佛,想閑情逸致的享受,喜歡挑別人缺點去管制別人,背后議論是非雜談,卻妄想得到別人的贊美與愛護,這些都不是清凈和諧的心。我們皈依僧,所應追求的是清凈、是安樂,不但自身能夠修持好,還要帶動大家共同的修持好,有了寬容與慈悲,大眾能生起歡喜心,能理解和支持你。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才能真正的做到一切都無礙!同時也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具有統理大眾的德行,一切都沒有障礙。
統理:統轄治理。本文指具有融洽相處、調理大眾的智慧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