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燉肉,大舅的白酒,姥姥家大院兒小孩子的鞭炮,弟弟和媽媽一起貼的對聯。
屋里是燉肉濃郁沁人心脾的香味,屋外是漫天的炮仗味道。
小時候最盼著過年。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能穿新衣服,另一個就是壓歲錢。
每年過年的時候,爸爸都會批準一筆買新衣服的錢,我就屁顛屁顛的逛遍所有的商場和小店,挑選一身既讓家長滿意自己穿著也好看的衣服回來。
初中那會兒,因為年輕,總喜歡把自己打扮的老氣橫秋。老爸每次看我穿一身肅穆都會大為光火。
于是過年我就會穿上全年唯一的一抹彩色,他對我最滿意的一身就是初三那年的一套衣服:鵝黃色超級嫩的毛毛外套,白色溫暖牌圍巾,配一條水洗藍的牛仔裙和一雙少女系的直筒靴子。
回家少女感滿滿的在我爸面前晃了一圈,說,老爸,這套咋樣?
我爸常年嚴厲的臉上就稍微舒展了一些:“恩,這才像套衣服嘛。別總把自己弄的跟陰謀家似的。“
不知道其他家孩子有沒有壓歲錢被家長保留的經歷,反正我們家是沒有。
唯一的一筆是我七歲以前的,七歲的時候家里買第一套房,錢不夠,把我壓歲錢的五千塊都如數充公。其實這件事在我幼小的記憶力早已模糊,要不是聽我媽說起,我可能根本不知道。
小時候我長得特別乖,不近視眼,也不胖,瘦瘦小小的往角落里一躲,親戚們看了都喜歡,一到過年,壓歲錢能拿厚厚的一疊。
導致我現在一把年紀了,還一直都有一個愿望,就是以后什么時候別人發紅包啊,發工資啊,別轉賬了,都發現金吧。
多幸福啊。
因為這是年味兒里不可或缺的一種,一打厚實嶄新的紅色鈔票散發出來的迷人氣息。
過年發壓歲錢發的最多的就是姥姥和姥爺了。每次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都要先去爺爺家拜年,記憶中爺爺總是那么健康,高高瘦瘦的,特別是穿制服的時候,一直覺得他很像歷史課本上老蔣老年時的樣子。
他在家里一直都很有威嚴,伯父姑媽和一群大小老少圍繞著他,家里總是其樂融融的暖。
當然我們一般是拜完年就走的,因為爺爺家是拜年,姥姥家才是過年。
一進家喊一嗓子,姥爺!過年好。尾音拖得特別長,那一刻絕對是我人生中語氣最柔軟的時刻。姥爺每次都笑的很溫暖,給我幾百塊壓歲錢,我屁顛屁顛的接過來,說謝謝姥爺。
然后就立刻進臥室給姥姥拜年,她通常都在床上看前一天的春晚,冬日的陽光隔著玻璃灑到她臉上,見了我笑的特別燦爛:“祥怡也是,新年越來越好,成績也越來越進步。”
然后拉起我的手,要塞一打壓歲錢給我。每次我都是拒絕的,但是姥姥執意讓我拿著,我就裝好之后留著寒假作為給她買好吃的的錢。
然后最有樂趣的一件事兒就是數錢了。
每次我和弟弟神秘的一碰頭,問:“你今年拿了多少?”“三千多一點”“這么多!為什么我才兩千多!”“姐你都多大了,那些遠方親戚怎么可能給你錢嘛。”
長大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不是體現在壓歲錢上,而是親人的離別。
后來,我這兩三年就沒有拿過壓歲錢了。估計今年回家的時候,應該就是一家四口吃個年夜飯。有老人一起過年總是幸福的,那種團圓的年味兒,現在想起來都無比懷念。
這次從廣州回家,準備給他們帶一些特產,曬干的海鮮啊,糕點什么的,其實我最愛的東西是燒臘,特別想給我媽帶回去兩只雞鴨,和她說的時候被她嫌棄了。
有家人的地方,才是過年啊。
我從現在開始就有點期待了。嘿嘿嘿。
你們呢,回家的票都買好了嗎?
寄得買點好吃的帶回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