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一個現象,是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沒有自我,或者說,說太多隨便,太多不知道,說太少想法,太少自己的標簽。或者其實該說,我們已沒有自己的標簽和想法。
這種人分兩類:本來就沒想法;本來有想法的,為了遷就別人不說想法,慢慢地也就習慣了,也就真的沒有想法了……
很可惜,我介于兩者之間。我原本屬于第二種,慢慢地,就逐漸成了第一種。
以前我也會很挑剔,慢慢地,開始在意大家的看法,我貪心地希望能讓所有人都滿足,哪怕我自己不開心,也罷。所以我不說,先看大家,畢竟誰也不愿因為你一個人想得罪一群人。不知道對不對,但還是這么做了,再加上后來慢慢地經歷一些事情,逐漸地也看開了,也就無所謂了。
無所謂著,加上行動力不夠強,懂的少,慢慢地,就被自己淘汰了。開始習慣說隨便,習慣先去聽別人的意見,而不是自己先思考,也就那樣變成了第一種人。
所以我又開始反思了:
每當我看到某個平臺,或者某個區域的一些問題被人解答時,我都會很感慨,他對那個區域那么了解,可以用自己的專長,甚至是對愛好的深度了解去解答別人的疑問,吐槽能力暴強。
但是放在我身上,我只能說,我聽過,或者沒聽過,我懂的也說不出太多可說的。當我想要給自己安一個標簽的時候,我發現答案是空,肚子里沒東西,腦子里也沒想法,沒資源,沒特長,沒愛好,也沒很了解的東西。
有點像四不像,四不像也是一種標簽,可我還是找不到適合我的詞語。
因為沒愛好,沒有擅長的方向,沒有專業非專業的知識儲備,說的,沒說的,感覺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用。
最近突然發現,問題還是在于沒有知識儲備,偶爾也會寫東西,但是不管怎么寫起來,除了寫自己,還是關于自己。所以對那些能把時事分析的頭頭是道的人特別佩服,然后回來感慨自己怎么沒有想法。
這大概是差距的一個來源吧。
所以我開始調整狀態,或許,不必每天都寫東西,或許一周?或者半周?至少是有內容,有血肉,有東西的文章,而不是每天嘮嘮叨叨的去反思,去說想法。
想法這東西啊,單說是沒用的,很多東西是需要經歷去積累的,要用資料,用事理去支撐的,而這些,我尚還沒有。
以后我還會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和情況,直到找到最合適的一種,然后堅持下去,真正能夠從某一區域去深入,讓自己不再是一個四不像的毫無標簽的人。
關于我前面提到的大眾,很多人,我想我也不用再多說了,大家只要回頭去看看自己,或者周圍的人有多少是這樣的,然后再想一想,這就夠了。
我是誰?我也不知道,我的標簽是沒有。什么都不懂,我暫且認為他是我的標簽吧。
但是我會有屬于我的標簽的,以后,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你呢?你又是誰?你的標簽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