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日期(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不禁拍手叫好,這完完全全就是我的寫照。工作上的事,比著截止日期來做,決不提早一天行動。
那種沒有deadline的“重要不緊急”的事就更糟糕了,比如鍛煉身體,培養愛好,看書寫字,簡直根本無法開始,更別提無法堅持。
簡書上很多大牛已經教過我們如何時間管理,但瓶子心煩的是,我分配好了時間,甚至為它做了很多的準備,但到點還是做不下去,很難馬上開展行動。
對于“重要不緊急”的大事,心里是愿意做的,但總是停留在“準備”階段,卻未曾真正行動。這才是最致命的。
1.
“重要不緊急”的大事,比如“努力工作”、“鍛煉身體”、“找個對象”、“培養愛好”。這一類事最容易被忽略,因為它不緊急,做不做短期內看不出有什么改變。今天在單位偷看個漫畫有什么要緊?反正沒什么工作了;今天好累,不鍛煉身體有什么要緊?反正身體沒什么不好的感覺;我雖然想找對象,但今天不出去找對象有什么要緊?反正過兩天或許有時間……
但是它很重要,因為做不做,在長期來看可以改變你很多。它們通常需要反復行動和長期堅持,有的關乎你的前途,有的關乎你的身體,有的關乎你一輩子。
要寫報告了。讓我準備準備。“準備”找個大塊的時間,和安靜的地方。“準備”一些可能用得到的資料。過了N天,正“準備”寫呢,哎呀,同事電話打來有急事處理。算了算了,下次再寫吧,反正沒截止。
好想學畫畫。讓我準備準備。“準備”一整套像樣的畫畫工具。“準備”找個畫畫老師。“準備”在家里布置一個畫畫的空間。“準備”每天騰出時間來畫畫。過了N天,哎呀,最近工作好忙,都忘記畫畫這回事了,算了下次空的時候再畫吧。
這是我曾經對待“重要不緊急”的常態。總覺得要做一件“大事”,必須得萬事具備才行,準備地不齊全,就不遲遲不愿開始。原以為這是強迫癥還是完美主義,實際上,它就是帶有自我安慰性質的拖延癥。拖延癥,是拖著不做;而這個拖延癥,你可以說你在準備了,你在做了,你給自己一個安慰,但仍舊一事無成。
世界上只有兩種事情,你不會拖延:1.熱愛的事;2.緊急的事。若老板耳提面命讓你今晚就交報告,你一定會使出洪荒之力無論怎樣把報告寫完;若你熱愛畫畫,一定會不顧一切地畫畫,才不會在意周遭的環境和你快要用完的顏料。
對于“重要不緊急”的大事,你心里清楚是對你好的,你也想做、想堅持,但懶,是每個人都克服不了的。于是,你患上了自我安慰性質的拖延癥。你永遠在“準備”,卻未曾真正行動。即使你材料齊全又怎樣?報告依舊一個字沒動;即使你準備了所有的畫畫工具又怎樣?一年過去,你依然不會畫畫。
2.
為了克服“準備”性質的拖延,首先,你需要知道一些常識:
第一,“萬事俱備”是不可能的。
千萬不要以為那些創業成功的人,在創業初期就做好了一切準備,那些所謂的"先見之明"、“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的傳說,只是他們成功之后,被別人渲染出來的。實際上,圍繞他們做的“企業家精神”的調查中,“冒險精神”是一項很重要的素質。什么是冒險精神?就是行動力。為什么他們要冒險?因為他們心里清楚,“萬事俱備”是不可能的。市場永遠在變,客戶需求永遠在變,等你準備好了,早就被市場淘汰了。
玩過極限運動的朋友也許會有這樣的體會,在極限運動安全措施完成之后,越早開始越好。因為停留的時間越長,“心理準備”做的越多,反而越緊張,越不敢做。倒是你一套好安全繩索,就把你推下去,是最好的。
“萬事俱備”只是人的臆想,我們人生中遇到的絕大部分事情,是不需要、也不可能統統準備好的。無限的準備,只能無限的拖延時間,把行動的精力消耗殆盡。
第二,只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
瞎想不能帶來改變,“準備”不能帶來改變,它除了可以安慰你,幾乎沒有太大的作用。你想通過跑步來改善身體素質,于是你在市場里逛來逛去,就為挑一雙新的跑鞋。然后呢?你去跑步了嗎?你的身體更健康了嗎?顯然沒有。
有一句廣告詞,心動不如行動,其實是對人間事最好的闡釋。
如果你想事業成功,就努力工作,光看一大堆職場文是沒用的。
如果你想找男女朋友,又不想相親,就積極參加工作學習之外的各種活動,積極去結交朋友,坐在家里看愛情文是不會給你送來真愛的。
第三,幾乎所有的事,都不如你想的困難。
心理學有一個現象,就是幾乎99%的人都會認為殘疾人的一生都很悲慘,但很少有殘疾人承認這一點。在對殘障人士的采訪中,他們表示,除了剛受傷那會兒的心理落差,之后的時間,慢慢適應新的生活之后,都在過正常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樣,該快樂快樂,該難過難過,沒有明顯的不同。
瓶子也曾經因為意外,稱不上是“普通人”,但真的,除了生活變化的那一個時段比較痛苦,一度感覺自己要悲慘一生了,可再之后的時間,該快樂快樂,該難過難過,過自己的小日子。
而這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連遇到意外的概率都很小,不要說真的遇到什么克服不了的天大的困難。“努力工作”、“鍛煉身體”這種小事,你以為,開始很難嗎?堅持很難嗎?
一想到鍛煉身體,就想到每天晚上都要去跑步,覺得自己好難堅持啊,然后就不做了。一想到努力工作,就想到每天晚上可能要花時間加班,覺得自己好難堅持啊,然后就不做了。你都沒開始,就不做了?
回憶自己人生迄今為止的最大的成就。再想想當時,你是不是也曾經退縮過?然后被逼迫、咬牙堅持。現在看來,不是也就那樣嗎?
所有的事,只要你開始了,就沒有你想象的困難。
3.
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加強行動力?不整那些大道理,瓶子就自己的經歷,覺得有用的,分享給大家。
將重要的事變緊急的事。
意思就是把每天都設置成deadline。你為了逼迫自己趕緊行動,就接很多工作,把日程排得很滿,每件事都很緊張,現在不做就沒時間做。
工作上可以這樣,但切記不要接太多的工作,質量會下降("▔□▔)
生活上也可以這樣。中國父母一貫給自己的孩子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除了學習,其他事情孩子一概不用操心。但有民辦幼兒園打破這個傳統,讓小孩每天早上跑步、自己疊被子、洗臉、洗衣服、下午學習、活動、自己洗碗,就是把小孩整的一天可忙了。晚上回家,孩子還在看書“媽媽,再讓我看一會,白天我洗衣服洗了好久,沒看夠,明天還要講故事呢”。或許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讀書是一件珍貴的事情。
不過這是下下策啦,是給自制力不太強的人準備的。瓶子也經歷過那個階段,確實比較忙碌,不過整體下來,看到自己做成的事情,收獲還是挺大的。
具體化、再具體化你要做的事。
要寫報告,不要去找什么材料,就在電腦桌面新建一個文檔,重命名“XX報告”,然后打開,寫第一句話、或列出提綱。瓶子寫文就是這樣的,走在路上,突然有想法,不會著急構思完整,而是馬上打開簡書,先新建一篇文章,寫好標題,寫內容,寫內容之后,才會停下來構思,反復修改,完善內容。我以前曾經怕自己的構思不成熟,就不敢寫,現在想來,就算是棄稿,也要先寫下來。
要鍛煉身體,不要說什么“每周至少3次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這太不明確了,直接就說“從今天開始,每周一三五晚上8點,準時出現在XX公園,跑步,每次跑兩圈,雷打不動,跑不完不回家“,然后馬上隨便穿一雙運動鞋,沒有運動鞋,拖鞋也行,趕緊出門,去到那個公園,跑步。就算你第一天沒有堅持下來,你也會明顯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感受到自己強大的行動力。
但我是不提倡“把大事分成小項”來做的,你可以把鍛煉身體分成“周一、周三、周五”,但絕不能分成“買跑鞋、選場地、選時間”,這樣只會無限拖延你開始行動的時間,陷入“準備-不開始”迷之循環。
具象化你要做的事,眼見即動力。
很多APP提倡你列待辦事項,甚至是鬧鐘不停地提醒你該做事了,就是這個意思。但我認為你把事情寫在APP里是不夠的,APP不打開,你還是會忘記;另外,一打開APP,你的注意力馬上被手機吸引了,又玩一輪手機浪費時間。
我一般就是寫在紙上,然后貼在顯眼的地方。電腦屏幕、桌子上、茶杯上,每天每天都看到這么扎眼的一張紙:“今天你寫報告了嗎?”“你的報告呢?”“說好的報告呢?”
要鍛煉身體,我一般就把紙貼在鞋架上、零食盒子上、掛鐘上。“穿運動鞋出去跑步!”“吃一塊跑一圈!”
還有一個技巧,就是把重要的事設置成你的開機密碼。這是我從別人那里學來的。比如你認為身體健康很重要,那么,就把電腦的開機密碼設置成jintianwanshangqupaobu今天晚上去跑步。如果你工作很忙很少陪父母,那就設置成huijiapeifumu回家陪父母。這電腦每天念念叨叨的,不斷重復,也會督促你去做。
(話說我總有一種被身邊的東西催促的感覺Σ(っ°Д°;)っ……)
4.
聰明的你發現了,以上都是初級階段,接下來,再給優秀的你放幾個大招(pang men zuo dao):
提高你可見的沉沒成本,再把成本換算成你的時薪。
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學名詞,就是你等了1個小時的公交車,不等了,這1個小時的時間,就是你的沉沒成本。同理,你花5000包了健身年卡,沒去健身,5000元就沉沒了;你花1000準備所有畫畫的道具,沒畫畫,1000元就沉沒了。
那以上健身和畫畫的例子有什么不同呢?買過健身卡的人都知道,即使是1萬塊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也不會覺得心疼。
所以,你需要“可見”的沉沒成本。如果是畫畫的道具,那就擺在桌子上,不要收到抽屜里,每天每天你都看到它們,不僅可以提醒你畫畫,還會提醒你,這是1000塊錢。如果是健身卡,那就在上面寫10000元,擺在桌子上。
好,那有的人對1000塊錢也沒什么概念,不心疼。那就再走一步,把它換算成你的時薪。
時薪就是你每個工作的小時可以賺到的錢。你一天工作8小時,月薪到手5000,那你的時薪是5000除以20天上班的天數除以8小時=31.25元。(學生黨可以用父母的時薪、或未來可能的時薪換算)
那么1000元就是你做牛做馬工作32個小時整整4天的成果。如果你不畫畫,你就白做牛做馬整整32個小時了。
如果這樣你還沒有概念,可以把公式里的月薪改成“每月結余”。雖然月薪5000,但是租房吃喝,每月結余只有2000元,那你的時薪就只有12.5元。如果你不畫畫,你就白做牛做馬整整80個小時了。
PS:這里有人會這么算:我花了5000元買健身卡,那我每年去20次,平均每次可以“賺”250元,以此來激勵自己健身。心理學證明這是沒用的,因為你可以不賺250元,照樣心安理得,但你不去就會“虧”250元,就會坐立不安了。人們對虧損總是比盈利敏感。
將重要的事變成你的面子
即使是年輕人,也很少有人“不要臉”吧?如果別人知道了你要做這件事,但你遲遲不做,沒有成果,別人一問起,你都不好意思。
向你的朋友、你尊重的人宣告你要做的事。我的朋友琳琳一直想學日語,但嘗試幾次,報班、上網自學,花了幾千塊,也沒堅持下來。后來琳琳突然考出了日語N2(比較高的等級),我問她“你咋突然學出來了?也沒見你工作停過呀。” 琳琳說,“我有一次嘴漏,告訴我的領導我正在學日語……”
為什么有的成功人士不忌諱在別人面前說大話,或者說,說大話的人還真變成了成功人士,我想,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一招瓶子也用過,但也不是百試百靈。如果你宣告的對象是你非常好的朋友,那可能就沒啥效果,因為你不做,她也不會再提,你也不會不好意思。最好是你敬仰的人、你的領導、你暗戀的對象……這樣比較有效果。o(* ̄▽ ̄*)o
將重要的事變成熱愛的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世間萬物的熱情,都是由愛而生的。原諒我還沒有參透。
但有一本書,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或許可以幫助到我們。我正在看,希望看完可以有更大的收獲,與大家分享。
書中提到了戒煙。它說,煙癮上來的時候,不要想著戒煙,這樣只會讓自己更痛苦;而是要想著,戒煙之后的幸福生活。戒煙之后,你的妻子孩子不會再討厭你,你會擁有一口白牙,健壯的身體,可以陪他們走到更遠,陪妻子變老,陪孩子長大成人,讓孩子的孩子騎在你的背上,而不是伏在你的病床前。
我想,這才是解決行動問題的終極道路。
結
只有做不到,沒有想不到。
成功的人,或許就是比你多“做”了一些。
幸福的人,或許就是比你提早“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