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15年年底,16年年初,我們到的瀘沽湖。
那時候我辭職沒多長時間,找工作也沒有什么頭緒,而他也正好有一段空閑時間,我們就去了。
路線也是與別人大同小異,昆明-大理-麗江-瀘沽湖。
2
去的時候坐的是火車,將近二十四個小時,從前一天的下午到第二天的下午。
因為出去是臨時決定的,所以沒有提前定機票,而當天的票價又太貴,所以只能坐火車。買票之前猶豫了很長時間,害怕自己受不了,因為時間太長了。
暑假剛去過青島,也是一個沒有高鐵到達的城市,也因為臨時決定,所以沒買到臥鋪,來回硬座,讓人生不如死。
記得回來的時候,一上車就排隊等臥鋪,可是到下車也沒等到。別人對這種事情已經相當熟悉,而我們是看見別人在排隊,問了之后才決定也排隊的。
去昆明還好,訂到了臥鋪票,但是最難打發的應該是無聊,在車上呆的時候過長,人容易暴躁易怒。雖然是臥鋪,但是系統隨機分到上鋪,低得頭都抬不起來,睡覺的時候總害怕自己被悶死。
對面上鋪的男人睡覺打呼嚕,聲音驚天動地,一起一伏,像地震一樣,一陣一陣。
3
到大理的時候還不到六點鐘,公交車還沒開始運行。在外面等了很長時間,終于弄清楚到底該坐哪輛車。
見了很多火車站,覺得有鄭州火車站氣派、人多的很少,鄭州真不愧全國交通樞紐的稱號。大理的火車站更是小,讓我懷疑是否只是一條旅游專線,別的也沒什么用處。
下公交車的地方很高,要順著那條馬路一直北下,在路口的早餐店吃了兩個包子、喝了碗粥。都說出去要吃當地的特色小吃,但我還真是不習慣。
而且現在也沒什么特色了,幾乎每個地方好吃的東西都被引進到全國各地了,而那些不好吃的,即使到當地,依舊不好吃,所以我還是習慣旅行的時候吃些家常便飯。
都說大理是文藝青年聚居地,文藝氣息濃厚,其實我倒沒什么感覺,只是覺得所有的街道上都在售賣從義烏商品城進的廉價小商品。關于“文藝”的東西,現在的我倒覺得只要內心文藝,在哪里都可以實現自己的文藝夢。
在高高的城墻邊上坐了一下午,靜靜地看著太陽一點兒一點移動,有一搭沒一搭的與旁邊的人說著話,吹著大理的暖風,遙望著不遠處的雪山,突然覺得如果二十二歲大學剛畢業的人不到大城市參加工作,而是打著追求文藝的夢逃避到這里,那與死了有什么區別。
4
旅行的時候,除非特別有趣的景點,其它的我很少去,尤其是人文景觀,總覺得真景不如其名氣。
在大理,也是整個旅行中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沿著洱海騎自行車,沿著瀘沽湖騎電動車,別無其它。
照片中的洱海是很美的,但是當你真的置身其中,你發現從哪個角度都展現不出它的美,最后索性放棄,只是漫無目的地騎著車,時不時地停下來,觀察一下白族人家房子上的文字,或者就是想坐在地上吹吹風,看看云南人民種植的草莓……
接近十二點,到達一個村子,找到一家餐館,沒想到吃飯的人還很多,菜跟四川菜很像,很辣很有味道。點兩個葷菜,一人一碗米飯,大快朵頤。
在大理呆了四天時間,比原定的晚一天,因為同行的小伙伴發燒了。在路上開始與陌生人攀談,聽到我們的時間安排,他們非常羨慕,我們在云南停留小半個月,而他們都是只有四五天的時間。
住的賓館是別人家的房子,由于是淡季,一天房費不到五十塊錢,但是吃的就比較貴了,每天人均需要100塊錢,或者更多。
最近又迫切地想要出去,但是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我為什么要出去,是想去看風景?不是。是想滿足自己的愿望?也不是。想來想去,我發現我更多的是因為想暫的遠離自己的生活而追求在路上的感覺。
5
我們旅行的最后一站是瀘沽湖,在麗江的賓館買票,等待車接。來回兩趟路,終于讓我知道了暈車是什么感覺。
一早出發,下午才能到瀘沽湖。路上因為是黑車私自拉客,被交警攔下,停了很長時間。瀘沽湖距離麗江很遠,但是那是最近的能夠到達的路線,山路非常不好,有很長一段都在修路,到處是石子,坑洼不平的路面。
而司機師傅開車很快,坐在前排還好,坐在后面總是被掀起很高,像是要飛出去。緊緊地抓住扶手,還是一顛一顛的。回來的時候我在后排,下車的時候感覺自己真的是要死了。
當然路途雖然奔波,但是瀘沽湖真是人間天堂。回來之后讓人久久難忘,尤其是兩人租一輛電動車,環湖游玩。
瀘沽湖的美景無法用語言表達。在里格下來,坐在湖邊,看著湖中的船只,陽光鋪灑下來,星星點點,似乎一起煩惱都忘了。
當然緊接著就是感到無限的空虛,景很美,水很綠,可是如果自己出生在那里,或者被強迫需要一直待在那里,自己是否可以毫無怨言?自己會不會想念外面的花花世界?
6
那里是一片世外桃源,但是相對的也是麻木和無聊。
那里的摩梭族人有的一輩子都出不了瀘沽湖,這樣的生活到底是好是不好?旅行的途中,我一直在思考,至今我也在思考。
曾經我想長期隱居山林,直到默默死去,可是仔細想想那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我想避世,在現在的地方我也可以隱居起來,如果你不想見人,也沒有人非找你不可。
而且現在的我更覺得“隱居”是一種心態,只要你有超脫凡塵的心,即使你生活在鬧市,你也是在隱居。心不動,就無人能打擾。
想起這個題目,我想了一下我在那里可以干些什么。首先,當地人的語言我聽不懂,因為賓館的婆婆說的話我一句都聽不懂,所以我只能與能說普通話的人交流。
說實話,那里的人也沒多少事可干。賓館的婆婆平日就是接待住客、做飯、打掃房間。想要種地也是很難,需要自己開墾,山地不如平原,一切需要自力更生。
即使種點地,那其它時間呢?你能一直看書,一直看書,那不得把自己逼瘋了。看書永遠不能代替實踐,故事再動人,也需要自己去體驗。
而且人是不能一直待在一個地方不動的,瀘沽湖再美好,也需要走出去看看,否則沒有對比,也就感覺不到那里的好,也不會珍惜,只會讓人煩躁、發脾氣。
可是出去,沒有經濟來源怎么辦?你總不能自己長時間待在那兒,想要去別的地方走走,然后給爸媽打電話要錢吧?做不到。
7
我為什么會突然想到瀘沽湖的生活?
因為我發現我雖然身在鬧市,可是心卻像在荒山野嶺一樣地腐爛了。
我現在的狀態是對什么都沒興趣,上班的生活乏善可陳,周末除了看書、寫文就是麻木,感覺自己要長毛了。
我這里距離鄭州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可是我卻不知道我去鄭州干什么。國貿、大商、萬達、丹尼斯,各種各樣的商品都有,看見一件好看的首飾,停下來看一看,等到服務員走過來,就馬上感覺看什么看,反正又不需要。
我買了幾個鐲子,但是一個都沒戴過,現在都找不到了,現在手上只戴了一個實用的手表。這兩年項鏈也不怎么戴了,因為出汗覺得鏈子上很黏,也就沒什么興趣了。
到商場里,除了買點面膜,想不到需要的東西。想要的衣服款式,發現從大學畢業那時候開始挑選,幾乎什么樣式的都有了,也就覺得無新意了。
新人舊友也都不想去見,覺得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生怕打擾別人,即使去同學家,也要在外面吃過飯再過去。因為在乎得太多,覺得太拘束,索性就不去了。
所以我發現我現在的狀態很像在瀘沽湖那種懶洋洋、無聊、麻木的狀態,其實我不喜歡,所以我覺得我也不會喜歡那里的生活。
而真正去大理的人又在做些什么呢?不清楚。我從一位打扮得很像都市女孩那里買了一條項鏈,說是手工的,十塊錢。不知道她是不是去尋找文藝生活的,如果是,我覺得還不如待在北京或上海。
如果上海有十個人,其中六個人很商業,四個人很文藝,但是大家會覺得那里很商業;如果大理有五個人,其中一個人很文藝,大家會覺得大理很文藝。
為什么說到“文藝”,我想到的是無聊和麻木?沒有創作生活支撐的“文藝”就是空虛和無味。所以沒有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即使去到瀘沽湖,你也什么都干不了。
之所以有些人到那里帶起了那里的文藝氣息,是因為那些人在哪里都是具有文藝氣息的人,而他們正好想找一個地方釋放自己身上那種快要發霉了的文藝氣息,而大理、瀘沽湖、麗江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個選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