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過很多通過閱讀改變生活甚至改變命運的故事,但是更多的人,每天聽本書,一周讀一本書,幾年過去,可能還是沒有什么改變,這是為什么呢?
先說結論,這是因為很多人并沒有在“讀書”,只是在“看書”和“聽書”,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沒有真正理解書中的內容,沒有獲得知識,應用則更是無從談起。
這里就涉及到閱讀深度的問題,古典把閱讀的深度分成6個層次:
第一層,數據(data),在這一層,對書籍的內容停留在“刷過”,有印象,但是不多,可能過不久就忘記了。
第二層,信息(information),到了這里,對書籍所說的內容理解了,但是這些信息還散落在各個角落,沒有聯系,所以當我們面對實際場景的時候,并不會用,僅限于知道有這么個東西。
第三層,知識(knowledge),克勞德·香農曾經說過,知識是指“有利于消除不確定性”的任何信息。也就是說,只有我們在閱讀之后,理解了,并且能夠和我們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產生鏈接,指導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時候,信息才會成為知識。
第四層,洞察(Insight),當我們的閱讀更加深入的時候,我們在某個點突然“開竅”,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時候,我們來到了洞察,這個時候我們能夠寫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文章。
第五層,智慧(wisdom),進一步加深,之前那些洞察的點感覺似乎打通了,一個大概的體系搭建起來了,這個時候可以寫書。
第六層,擊穿(impact),再進一步深入的時候,所有散落的知識、洞察,被擊穿,變成一個點輻射四周,很多經典就是這么來的。比如《人類簡史》,用講故事的這一個點擊穿人類的發展。
所以你看,很多時候,讀過書,也理解了,但并不一定是獲得了知識。
我們要想通過讀書改變生活,閱讀的深度就至少要到第三層,讓書中的數據變成信息,再變成知識,應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
相對應的,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就要閱讀到什么深度。如果想寫出真正有觀點的文章,就要讀到洞察,如果想寫一本書,那就要繼續深入,到智慧這層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