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是一個血肉豐滿,有勇有謀的形象,所謂的猛張飛也并非只是莽夫。張飛的出場被寫的非同凡響。劉焉招軍時,劉備看,慨然長嘆。聽見一人厲聲言:“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可見其霸蠻威武的外貌。討伐黃巾救下董卓時,董卓見他們是白身而甚輕之,不為禮。張飛大怒曰:“我等親赴血戰(zhàn),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便要提刀入帳來殺董卓, 后又怒鞭督郵這些可見張飛是一個嫉惡如仇,性烈如火的性情中人。
? ? ? 張飛歷來是勇將,在關羽在斬顏良時,曹操夸關羽曰:“將軍真神人也!”關羽說:“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操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后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令寫于衣袍襟底以記之。”足見張飛之勇。他與呂布、馬超、張郃等世之猛將對決。當劉備敗退時,他僅率二十余騎與曹操對恃時:“至長坂橋。見橋東有一帶樹木,飛生一計:教所從二十余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沖起塵土,以為疑兵。飛卻親自橫矛立馬于橋上,向西而望。”顯示其粗中有細。后曹操追來“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zhàn)?”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栗。……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zhàn)?”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乃挺矛又喝曰:“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操便回馬而走。于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涌,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嚇得曹操“驟馬望西而走,冠簪盡落”真是:“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后有拆掉浮橋這正顯示出謀略非其所長,勇武才是他的拿手好戲。入川時,西川豪杰嚴顏雖有謀略卻:“能料其粗,不能料其細;能料其莽,不能料其精”,以致被張飛用計所擒;第七十回時張郃憑借山險,堅守宕渠,蒙頭、蕩石三寨不出,令張飛難以進攻,兩軍僵持近兩月之久。張飛施了”激將法”“相拒五十余日,飛就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坐于山前辱罵。……分付魏延、雷銅各引一枝人馬,為左右翼;只看軍中紅旗起,便各進兵;教將酒擺列帳下,令軍士大開旗鼓而飲。令二小卒于面前相撲為戲”使張郃中計三寨俱失,只得退守瓦口隘。后用計逼得張郃只得堅守不出。最后從逃亡百姓口中知道瓦口關背后的梓潼山小路,出其不意攻下瓦口關。足顯其謀,從上面的表現可以看出張飛的驍勇善戰(zhàn)和粗有謀略。
俗話說語言是人物個性心理的聲音外化,由于每個人的性格,地位素養(yǎng)等因素的不同,其語言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張飛的語言極為個性化,特點是“快人快語”張飛扮作馬賊奪取呂布的馬匹,呂布前來討要,劉備試圖搪塞過去。而張飛的表現是:挺槍出馬曰:“是我奪了你好馬!你今待怎么?”布罵曰:“環(huán)眼賊!你累次渺視我!”飛曰:“我奪你馬你便惱,你奪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說了!”諸如此類語言不勝枚舉“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里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曹操道你是無義之人,教我哥哥殺你!”入川時:“生獲嚴顏勇絕倫,惟憑義氣服軍民。”足見張飛是快人快語真性情,粗獷直率之人。
同時張飛是嗜酒如命,脾氣暴躁。因喝酒而失去徐州,與關羽的“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不同,張飛是“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雖尊敬賢臣但是“遇下寡恩”,“動輒鞭打士卒”“但有犯者即鞭撻之;多有鞭死者。”對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不加愛護,肆意責罰而致深失軍心。在準備伐吳時,酒醉后被部將張達、范疆殺害。令人嘆息。
? ? ? 《三國演義》對張飛的描寫,極富典型性,他性情直爽,粗豪莽撞,嫉惡如仇。有粗中有細,英武非凡,重情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