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顆孤獨的心都是一座遺世獨立的島,等待著一個跋涉而至的靈魂。傳說,只有失望島上時速150的颶風,才能追上逝去的靈魂。”這段寫在扉頁的話深深的吸引了我。能稱作島,本身就是一種孤獨,島本就四面環水,遺世獨立,把孤獨比作島真是恰到好處。故事發生在南太平洋的一座叫做“失望”的小島上,講述了青年學者唐青沅因為藍眼信天翁與一段腦電波之間的故事,雖然不可思議,但是卻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進入了大學,“愛情”不再是敏感詞匯,周圍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版本。看了這本書,我覺得這就是我想擁有的愛情吧。“心靈的安息與你身在何處,并無多大關系,真正有關系的,是你身邊的人是誰。”到了大學,仿佛變得安逸了,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確切的說是更多的自我掌握時間,每天徘徊在床上、網上和路上。雖然身處人海,內心仿佛多了一絲絲孤單。每天最多的就是無聊了吧。我猜這已經是好多人的常態了。多少顆無聊的心因此走到了一起,又因為無話可說而半路夭折,這樣的愛情留下的只有短暫唏噓和一顆更加孤單的心吧。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在你身邊的人如果不是真的懂你,真的愿意跟你一起成長,那根不存在有什么區別。失望島上,兩個靈魂維度相同的人相互看見,找到了心靈的安息。
“每一只信天翁都寄著一顆孤單的靈魂,靈魂總是有著超自然的力量,三千里的飛尋只為找到那個維度相同的存在”信天翁能夠忍受孤單找到真愛,唐能夠忍受孤單、忍受失望、忍受艱苦的環境守候在失望島,那么,愛就是一種忍受的能力吧。《圣經》里說: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然而真正做得到愛、恒久與忍耐這三件事的羔羊,并沒有上帝所希冀的那么多。這世上從來沒有輕松的忍耐,所有的恒久都意味著漫長、枯燥和克制。最初,愛是甜蜜的麻藥,讓人變得熱血沖頭、任勞任怨、拼盡全力,可以大幅度提高痛苦的耐受力。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藥力退去時,痛苦將會被更加敏銳地感知到。更重要的是,那時才會發現忍耐已成為了一種習慣,在苦澀中悄然品出人生的種種滋味來,如茶般回甘。離不開,無從割舍。這讓人無法自拔,也讓人心甘情愿。更重要的是,因為心疼對方忍耐時的痛苦,我們愿意為彼此盡力修正自身的缺陷,從而變成更優美默契的對手戲,這才是詩一般的結局。這談不上完美,卻是極致浪漫的深層奧義。
慎重的選擇不是盲目的挑三揀四,而是找到那個維度相同的“腦電波”,千山萬水,跨越生命、時間、空間來等待。愿所有孤單的尋覓換來的都是相逢一笑的默契,都是顛沛流離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