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需要創業者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創業者的人生意義和身份認同都維系于公司。然而,當創業者把自己的公司賣掉(如今,這種事情越來越頻繁)之后呢?創業者或許得到了一大筆財富,但也會因此失去方向,茫然無措地面對這個重大的問題——接下來該做什么?
我們訪問了22名賣掉公司的創業者,這些企業的資產都在1000萬美元以上。每一位創業者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在訪談中,我們還是發現了7個共同點。
“上岸者”的七大挑戰
1. 身份的失落
雖然公司的售出標志著創業取得巨大成功,但往往也意味著個人身份與社群關系的失落。認識并面對這種損失需要經歷好幾個階段,甚至可能歷時數年。
一些創業者反復說,他們真希望在賣掉公司之前就多想想這些問題,希望有人能預先提醒他們,賣掉公司會讓人如此迷茫。因為創業者最主要的社交圈是圍繞著公司建立起來的,創業主宰著他們的身份認同,也占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
公司在創業者身份認同中所占比例越大,售出后,這種悲哀感就越濃重。單身的創業者,或者與員工感情更為深厚的女性創業者通常更難適應這種失落感。多重身份的創業者好像能更容易地適應轉型,比如有家庭、承擔某些公益職責、參與慈善事業、在其他商業機構中任職的人。40歲以下的創業者更愿意接受變化,能更加從容地面對重塑自我的挑戰。
2. 如何找到新事業
絕大多數創業者并不以金錢來衡量成功,他們更看重自由的感覺。創業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好地運用這全新的自由感,也不知道該如何定義自己的“遺產”。有些人進入慈善行業或政界,有些人培養興趣愛好或追求新知,再度創業。找到下一個充實的、能實現自我的新事業,是所有“上岸者”需要面對的首要挑戰。
得到可觀財富的那一刻,本應歡慶勝利,然而,絕大多數創業者對有些問題還沒想清楚——公司給自己帶來了哪些好處、究竟是自己的哪些能力創造了這個有價值的企業——就開始著手賣掉公司了。由于在這幾個方面缺乏分析和規劃,創業者往往會被錯位、茫然若失和悲傷的心情打個措手不及,一時難以找到滿意的新事業。
3. 適應新關系
成功的創業者在逐步適應新貴的身份,與此同時,家人、朋友們也在重新評估他們與創業者的關系,原來的互動方式可能會發生改變。
有趣的是,新到手的財富帶來的問題基本是個人轉型方面的。極少有創業者會因為這些財富與家人或朋友產生嚴重矛盾。少數人提到,他們與親友的關系偶爾會變得緊張,有些親友希望得到饋贈,有些人不愿意收受禮物。然而,絕大多數人與親友的關系都變得更加密切了。
4. 重塑自我
令絕大多數星貨源創業者驚訝的是,翻開令人滿意的人生新篇章,以及學習財富管理所需的時間竟然如此之長。他們表示,雖然很喜歡這段自我更新時期中的成長,但在重新找到自我實現的感覺之前,竟然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嘗試。二次創業遭遇失敗或其他挫折都是很常見的。
5. 學習理財
創業者之所以會在財富管理上遇到問題,是因為他們不肯放棄控制權。創業者天生就喜歡通過控制局面,不太適應將財務決策交給顧問來做。他們要找的理財顧問應該是這樣的:愿意向創業者傳授知識,理解創業人士喜歡積極參與的天性。由于這些需求,創業者們發現,跟資歷相似的人們一道學習理財是個很吸引人的方法。
6. 專注Vs.多元化的挑戰
優秀創業者的素質與優秀投資人的素質并不一致。杰出的創業者需要盯住一個狹窄的牛仔熱褲領域,專心致志,并且主動積極地管控風險。而成功的財富管理原則與此大不一樣,它強調的是多元化,還要依靠他人的專業才能。
7. 財務規劃
公司售出之前或剛剛售出之后的財務分析與規劃至關重要。在最成功的轉型例子中,創業者會在售出公司之前,早早就向諸多財務領域的專家們尋求專業意見,例如稅務、慈善、地產規劃、孩子們的財商教育等。
“上岸”之前
在賣掉公司之前,創業者有一大堆事情需要考慮。這些事都圍繞著一個主題——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從公司中得到了哪些切實的好處。賣掉公司之前,創業者們應當思考的是:為什么自己和這家公司能夠成功,自己的能力優勢是什么,讓公司取得成功的商業模式是什么?這個模式能夠復制嗎?
有些案例的主人公后悔賣掉公司。就像杰里·塞德拉(Jeri Sedlar)在《不要退休》(Don’t Retire, Rewire)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在金錢之外,工作還能為人提供85種驅動力,比如逃避現實、尋找創意、提升自信、令人興奮、磨練領導力、獲得認可等等。公司為你提供了有意義的人際關系、運用時間的方式還有人生目標,“上岸”之前要想明白這些對你有多重要。
過來人提出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認真想一想,賣掉公司之后,至關重要的身份認同感會消失不見,所以應當預先做出規劃,趁早尋找替代品。在出售公司之前就應當拓寬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圈,多培養個人興趣。
另一個重要領域是財務方面。在出售公司之前,應當及早與專業財務顧問接洽,在這個過程的初期,你需要想清楚自己的花費需求、對通貨膨脹、稅率變化以及適度風險下收益的預期。這一階段具體財務建議還包括:
◆在出售公司之前,考慮建立信托與基金;
◆徹底想清楚需要被替代的真實收入是多少;
◆對投資收益的預期要現實,要知道它們是否能夠抵消你的支出;
◆考慮只賣掉公司的一部分;
◆如果交易合同中帶有股票或獲利能力付款(earn-out)的條款,一定要對買家做全面徹底的背景核查。
把這些全部考慮到之后,你如果做出不賣公司或只賣一部分的決定,可以聘請一個新的CEO進入董事會;然后傳授創業心得、做天使投資。如果交易條件中包括持續的收入,或保留職務等軟性的支持就會更好。
“上岸”第一年
即便有所準備,在賣掉公司的頭一兩年里,人們還是會經歷一段很艱難的適應期。創業者在賣掉公司的第一年里,往往會在以下兩條路里選一個:出國旅行、重新裝修房子或買新房,逃離因空虛而產生的失落感。或先經歷一個過渡時期,然后刪掉那些不滿意的活動。看書、休假、找人生教練做咨詢、寫日記等都有助于度過轉型期。
那些已經賣掉公司的創業者建議說,在第一年,除了處理一些急迫的稅務問題和房產規劃之外,不要急著做其他的事,給自己和家人留一點調整時間。財富會讓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感到迷茫,配偶和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可能會被打破。得到財富之后,和真正的朋友以及絕大多數家人的關系都變得更加牢固,然而,由于價值觀不一致,也有人離婚或家里出亂子。
成功度過轉型期的關鍵就是,在得到財富之后,要從容緩慢地面對一切變化。你應該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否則別急著向朋友、家人或慈善機構饋贈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