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叫李子柒的網紅,在她的小視頻中演繹了一個世外桃源的世界。
她住在深山,親手洗羊毛、搓羊毛制作羊毛粗線,再染色、編織,粗粗地織成一款淡紫色的連帽長披風,站在一派冬日蕭瑟的山坡上,美得不可方物。
她還會制作各種美食,采摘自種的天然食材,在庭院里打水、在土灶上生火做飯,在夜幕中透著昏黃燈光的屋檐下,和一位老阿嬤一起享用。
每每看她的視頻,我都贊嘆她的能干,同時羨慕那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忍不住驚奇,在我們滿眼只能看到高樓大廈、飛馳的金屬殼子的世界中,居然還能隱藏著完全不同的一隅美好村落——它是村落,它不貧窮,反而看著特別美好。
盡管這樣的村落讓我驚奇,但我也知道這世界當然遠比我想象的還要大,還有更多我沒見過的樣貌。就像李娟寫的《羊道》,那又是另外一個不讀書便無從想象的,與我們所處的城市完全不同的世界。
李娟在《羊道》一書中,描寫的是哈薩克牧民一家的生活,她作為漢族人,跟隨著他們共同生活了很久。
這家人,有一位媽媽,和她最小的兩個子女生活在一起,哥哥20歲,妹妹15歲,其余子女都不在身邊。
這家人,再加上李娟,一共4個人,卻要管4個駱駝,好多牛和幾百只羊。當然,李娟還基本不算什么勞動力。
因為是牧民,就需要趕牧,需要隨著季節搬遷牧場,從春牧場到夏牧場,也許還有秋牧場和冬牧場,而《羊道》分三部,講述了春牧場,和夏牧場(前山和深山)的故事。
看了春牧場和前山夏牧場,那片遙遠的土地和古老的游牧民族給我的最深印象就三個字:苦、冷、美。
冷
書上說的是春和夏,但牧民們好像永遠都活在冬天。天氣轉暖一步,他們就要往更冷的深山里走進一步。春牧場,他們沒有水源,要去冰山鑿冰背冰回家,一路上冰水化開,流到背上就會濡濕棉襖,冰冷徹骨。
到了夏牧場,有水源了,但還是冷。水冷到根本沒辦法洗衣服,必須燒熱了才能洗,不然手會凍僵。他們的鞋子總要買大幾碼,不為別的,就為了能多穿幾雙襪子,只因為冷。
他們不喝水只喝茶,一天要喝好幾道茶,閑下來要喝茶、來客人要喝茶、出去串門也要坐下來喝茶,喝的茶都是煮開的茶水,擱點鹽,條件好的時候再加點奶加點黃油。喝茶也是為了取暖。
總之,他們好像一直都生活在寒冷之中,只有偶爾才會覺得溫暖,熱這種感覺只會偶爾出現并且轉瞬即逝。
苦
牧民的生活真苦哇,他們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整天除了睡覺就一直在干活。
他們每天都要放羊。放羊也有很多規矩:羊群需要分開管理,分大羊和小羊兩群,放牧讓它們吃草時必須互不相見,否則大羊帶著小羊就會離家出走。到了下午才能讓它們匯合哺乳,晚上再把它們趕入羊圈,這時候又得分開,讓小羊進入羊圈,大羊才會乖乖守在圈外。
幾百只羊每天都要數,每天都要花力氣趕來趕去,還得防止走丟,遇上大羊小羊難分難舍時更得鉚足了勁把它們分開。想想幼兒園老師管幾十個孩子就雞飛狗跳的,實在難以想象一兩個人要管上百只羊,是怎樣一副驚天動地的場景。
等他們好不容易在一個地方管順了,剛剛習慣水草豐美的牧場,他們又必須啟程遷往下一個地方。因為羊兒不能總吃一個地方的草,那會把草吃沒的。
而這遷徙的過程正是最苦的,路上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羊群和駱駝要分開行走,羊群要爬越險峰,駱駝也可能會陷入各種困境。更糟的是,書上描寫的每一次轉場(即遷徙),都會遇上一場糟糕的天氣。想象一下穿著一層又一層棉襖被雨水澆得渾身濕透卻沒地方避雨只能默默前行,直到身上的雨水自然風干的滋味。
牧民們究竟是以怎樣的毅力度過這樣的難關的?這可真是個迷,或許那樣的習慣和傳統早就篆刻在每個牧民的基因里了。
李娟在書里寫道: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的確是艱辛的,可這世上真的會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嗎?真的會有輕易就能獲得的幸福嗎?連加依娜那樣的小孩都知道,面對辛苦、疼痛、饑餓、寒冷、疲憊……種種生存的痛苦,不能繞過,只能“忍受”,只能“堅持”。
加依娜是個尚在襁褓里的孩子,當家人要搬家轉場時,她也只能和大家一起忍受嚴寒,承受被雨水全部打濕的辛苦,除了哭泣,別無選擇。
美
可是,再苦的牧場,卻也有著城市里無法比擬的美。
那里有廣袤的草原,有蔚藍深邃的天空,有連綿的群山,有可愛的小動物,還有奇幻的云彩,清澈的溪水……
讓人吃盡了苦頭的大自然,又會變幻出無窮的魅力,吸引著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天地間的人們。
他們不但享受于這種大自然的美麗,還會維護大自然的美麗。他們的一切生活離不開自然二字,生活中的吃穿用度幾乎都是自給自足,衣服被子用羊毛做,吃的來自牛羊,連肥皂都是自己用羊油和肥肉做的。他們還很會廢物利用,每一件東西消耗下來會派作別的用場,比如衣服破了改成罩衣,鍋子變形了,就用石頭哐哐哐一頓敲出形狀,他們幾乎不會制造任何垃圾,實在不能利用了才會填埋到土里。
他們不停地轉移牧場,也是為了讓水草能夠保持生命繼續生長。
他們對美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們在與辛苦、艱難做著抵抗的同時,向往著各種美麗——他們會制作各種漂亮的花氈,喜歡把氈房打扮得漂漂亮亮,還總是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參加舞會。每一次辛苦的轉場,他們都會穿上最好最鮮艷的衣服,哪怕每次都被雨水沖得十分狼狽,因為轉場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
這樣又苦又美的世界,超出我的想象,用文字編織成一種圖景,隱約浮現在我腦海里。它和李子柒展示的生活一樣,告訴我這個世界不止有我見過的那一面。
說完牧場的冷、苦、美,我不由想到人生選擇。我們總說沒的選、沒辦法,可真的沒的選、沒辦法嗎?好像也不盡然。
李娟是漢族人,她本可以不過這樣的日子,可她卻選擇只身一人,隨他們深入草原,過一段地地道道的牧民生活。至于牧民們,也許生活在草原上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命運,是必須遵從的傳統。可也有人選擇外出打工,哈薩克媽媽家就有一個女兒在城市的工廠干活。
好像誰都可以自由選擇,但每一種選擇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選擇了打工,因為文化水平不高,語言不通,牧民們多數只能在工廠沒日沒夜地干活,雖然穩定,不用風吹日曬雨淋,但一樣辛苦。牧民們放牧,看似自由、無拘無束,卻嘗遍了大自然的艱辛。
我又想起日本的國寶級攝影家星野道夫,他生在日本,卻選擇了前往阿拉斯加,去拍攝大自然,他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夢想生活,卻也因為頻繁接觸野生動物而提高風險,最終真的發生意外,被熊襲擊身亡。
所以,真的不能選嗎?可能只是不想面對那個代價而已。
這些故事,這些與我們不同的生活的細致描寫,會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很奇妙。它讓我們知道天外有天,這個世界不只是我們頭頂上的一塊天地,不只是我們周圍的一方水土,于是就提醒我們,人都可以尋求改變,不一定非得守著這方天地。但它又提醒我們,任何選擇都有利弊,按住當下,也是種幸福。
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活法,但是真的不一樣嗎?其實都一樣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