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愛的藝術,只要你對教育具有足夠的愛,總能創造一個又一個驚喜,實現高效的課堂目標。
學生到了九年級以后,感覺突然間長大了許多,也許是年齡自然天成,也許是搬到了原九年級教室,看到了四面墻壁上的一句句激勵話語的原因。“得于苦思,天道酬勤”、“入班即靜,入座即學”、“不苦不累,初三無味”等等的激勵話語的確會對學生多多少少有些觸動,讓他們明白已經處于生命中一個重要時期。總之,在開學第一周,就發現了學生的變化。但是,課堂上的發言卻不如七八年級時爭先恐后的場面,展示的聲音也比原來小了很多。怎么辦?當然是要想辦法解決了。針對上課了聲音小的問題,我設計了“高臺演講”活動,讓全體學生準備兩分鐘的發言(英文),每日課前抽取一兩個學生站在凳子上演講,訓練達標音調、音準。針對上課氣氛不活的現象,我開始有計劃地增加課堂活動,激發學生興趣點,誘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中去。
九年級第二單元的話題是圍繞中西方節日展開,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節日習俗,學習由 “that”和“ if/ 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和“what/how”引導的感嘆句。因為單元題目是“I think the mooncake is delicious.”(我認為這塊兒月餅很好吃),我突然想到一個好的主意:利用一塊兒月餅上一節課。
盡管還不到中秋節,但是妹妹前一段時間去天津,帶來一盒月餅禮品,正好用到派上。這樣既省了我跑超市的時間,又能表達特殊的含義。好,主意已定,只差設計課堂流程。我簡單構思了一下,打破了教材原本的課時結構,自行設計了一節“話題導入,語法學習”課。首先,當師生問好之后,我神神秘秘地拍著長裙口袋問學生:There's something special in my pocket. Guess what it is.Use I guess/ think it's... (我口袋里有一神秘物品,猜猜是什么?用上“我想/猜它是......的句式”)。學生猜了很多,終于被一個小女孩猜到了。我拿出來之后,又讓學生看著這塊兒月餅說帶有賓語從句的句子,或提問題,比如“I wonder if? it? is delicious.”“Who can tell me where Miss Wang bought it.”等,有問必答,無論是提問還是回答,只要語法正確,合乎邏輯,都會加分,本節課獲得最高分的小組,將有機會獲得這塊兒月餅作為獎勵。也許是瞬間激發了學生內外爆發力,孩子們的搶問搶答達到了白熱化狀態。讓我頗為驚喜的是他們說出了很多高質量的句子。比如“I wonder what kind of taste it is.”“Can you tell me what the mooncake is made of and where it is made”等等。我覺得差不多的時候,趕緊喊停,并帶著“挑逗”的口吻說“How delicious the mooncake smells!”(月餅問起來多好啊!)因為只說月餅會限制學生的表達,我告訴他們可以借物言情,只要與本節課有關系,與這座教室里的師生有關話題都可以。接著又一輪的感嘆句搶說練習開始了,孩子們不亦樂乎的說著,我樂此不疲地記錄著每組的分數。
課堂進行到了一大半,我讓學生翻到第三課時的“語法聚焦”,并完成本課時的練習任務。因為前邊鋪墊做的比較好,大部分學生的練習完成地都比較好。比我預設時間短了7.8分鐘,我讓學生列舉中國傳統節日并組內分享,小組選代表寫到小組展板上。在最后展示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把“Mother's Day ”“Father's Day”“Christmas Day? ”“The Water Festival”等西方節日也板書在了展板上。我告訴學生,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節日習俗,中國也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節日,并且告訴他們,我們只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放假休息,還要求他們課下了解節日來源。這樣,不僅僅讓學生了解了英語知識,還增強了了國家的文化意識。
臨近下課,我總結了每個小組的課堂分數,發現本節課每個小組的分數都比往常增加了很多,最好的小組得分竟然16分,這意味著小組成員至少人均回答問題兩次。當我雙手把月餅認真地遞給小組長時,他們小組的歡悅,無人能比,其他小組的口水和羨慕也映在臉上。
就這樣,沒有華麗的道具,只有一塊兒月餅,既有導課又有授課,最關鍵的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了學生表達的欲望,既有知識技能學習,又有過程方法的指導,更有情感滲透,也不缺少文化意識的培養。總之,這是一節自我感覺良好的課,是一節學生為主體的課,更是一節回味無窮的課。
(后記:在第二節課的導課中,我讓吃到月餅的學生談感受,他們的喜悅依然可見。最有趣的是孩子們竟然把課堂的經歷寫成了日記,他們語文老師在批閱過程中,在字里行間看到的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