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漫威電影《奇異博士》橫掃全球票房,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演的傳奇男主角,
是個名利雙收、躊躇滿志的男神醫生。
一次車禍卻讓他雙手神經被毀,
地位財富化為烏有,
卷福透露,他在揣摩角色的階段,
讀過一本名為《當呼吸化為空氣》的書。
這本書今年初分別登上《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榜、
美國亞馬遜總榜第一名。
它被稱為:
“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后的生命洞察。”
雖與奇異博士的故事一樣戲劇化,
這本書的作者保羅·卡拉尼提,
他的出身和經歷,
聽起來就是個標準的美國夢:
印度移民二代,
出生于醫學世家,
還是一名超級學霸。
保羅擁有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
人類生物學雙學士學位,
以及劍橋科學與醫學哲學碩士學位,
他本可以輕松成為一名英文教授。
但回到美國后,
又繼續拿下耶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
從文學、哲學到神經科學,
保羅一直想了解,
到底是什么令生命有意義、
大腦如何產生在世界中找到意義的生命體。
與醫學院同學露西結婚后,
他將結束七年艱苦的住院醫師實習生涯,
成為斯坦福醫學院神經外科總住院醫師。
遠大前程在他面前徐徐展開:
獲得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
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年收入將翻六倍,
成為一個成功的醫生、稱職的丈夫……
但長期高強度的工作,
卻讓保羅身體情況急轉直下,
他體重驟然下降,
伴隨著劇烈背痛。
被確診出患有晚期肺癌時,
他才36歲。
作為醫生,
他曾經無數次面對死亡,
來自無法挽救的病人,
也來自因內疚自殺的同行好友。
死神一次次在他面前走過,
唯獨這一次,
他的角色急劇轉換,
從幫別人進行生命轉型的“牧師”,
變成惶惑而迷茫的“羔羊”。
要是換做別人,
第一反應往往是無法接受現實:
“為什么是我?”
保羅卻自問:
“為什么不能是我?”
他依然十分痛苦:
“我整個人生都在努力為未來添磚加瓦,
現在,這個未來突然就沒有了意義。”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還能走多遠。
有可能在兩年內死去,
也有可能再撐十年,
他知道自己會死,
但不知什么時候。
不確定、無法計劃的感覺幾乎將他吞噬。
癌癥主治醫師、富于經驗的艾瑪,
在關鍵時刻拋出一個問題:
當下對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她建議熱愛工作的保羅,
回到手術臺前,
那雖然不能改變存活率,
保羅的癌癥居然慢慢穩定下來,
他回到了工作中。
每天清晨五點半按下鬧鈴,
僵硬的身體慢慢蘇醒,
他看著身邊酣睡的妻子,
想到:“我無法前行。”
但一刻鐘之后,
卻走在了去醫院的路上。
他接上那句話,
感覺自己依然活著:
“我將會前行。”
被確診為癌癥九個月后,
在反復的病情和痛苦之間,
保羅幾乎天天做手術到深夜。
在他人生的最后階段,
還迎來了新生命的誕生,
女兒凱迪。
他和妻子露西曾慎重討論:
在一個生命淡出之際,
孕育另一個生命,
究竟有沒有意義?
最終的結論是:
我們傳遞下去的將是生命,
而非死亡。
保羅甚至回到他鐘愛的文學世界,
寫下自己求學和行醫的經歷,
以及對生命的反思,
這才有后來那本“暢銷書”:
《當呼吸化為空氣》。
我們從來知道人必有一死。
這“有效期限”,
既模糊不清,
又一直在暗處窺視著我們。
或者正因如此,
生命才顯出它的神秘、豐富與慷慨。
讓你覺得在“那一天”來臨之前,
必須做點什么才不算辜負。
《當呼吸化為空氣》并沒有寫完,
保羅于2015年3月9日去世,
終年38歲。
他曾說:
“我與自己的死亡狹路相逢,
可以說什么都沒改變,
沒有人知道自己會活多久,
這與保羅的命運其實無異。
但只要活著一天,
就不僅是為了趨利避害,
更是為了創造意義,
這也可以與保羅的選擇無異。
以終為始,向死而生。
關于如何活著這件事,
死亡,
或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圖片源自網絡公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