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很快,一年級到現在,班級里很多孩子的弟弟妹妹都上一年級了,五年間發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也一個一個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成長,意味著有了更多的責任擔當,也意味著有更多的酸甜苦辣要去品嘗,但無論是哪一種,這些都是時光贈予的,最好的禮物。
新的學期,組成了以XXX大隊長以徐梓彤為中隊長主抓班少先隊工作,易博為班長,成員有紀律委員XX,體育委員XXXX,衛生委員XX,文娛委員XX,安全委員XX,宣傳小組XX\XX,日常管理員XX和XX,還有XXXXX等各科課代表,謝XXXX等各小組長。
正是因為這些愿意奉獻的班級管理者,使得整班級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廣播操比賽英語書寫英語朗讀比賽一等獎等等榮譽接踵而來,這些榮譽,屬于全體五年級三班學生。
本學期的期中考試,盡管我出差一周,但結局喜人涌現出一大批成績優秀的孩子,XXXX(95分)以上均受到年級表彰。XXXX等同學也收獲了不小的進步,期待有更大的跨越。榜樣,永遠都是一面旗幟,它帶給孩子們的是無盡的朝氣,是必勝的信念,是永無止境的力量源泉。(班干明天做PPT敲名字)
本學期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包括課本劇、手抄報比賽、書寫競賽、科技手工制作。XXXX等同學積極參與、獻計獻策,既為班級爭得了榮譽,又使得自身得到了長遠的進步。
我一直認為,存在即合理,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都會有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是現階段的分數評價體系影響了整個的參與感。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長城。
健全的人格需要家長們有意識地去培養。
期中考試后,從習慣談起。
教育界有句不成文的規定,一二年級沖不進班級前十就停掉所有課外輔導班抓習慣,重新審視學習習慣是什么,原來不只是快速地寫完作業。
寫字的要求,
劃線的要求,
預習復習的格式要求和內容要求,
各種訂正的要求,
每一次的錯題整理要求,
讀課文讀題的要求,
落在書上作業本上卷子上每一筆的要求,
時間的要求,算式的要求,
答句的要求,如果沒做到后懲罰的要求,
這一切一切的要求,每一筆一劃,都是習慣。
事實上,這些習慣大部分都是靠孩子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習得,家長只需配合老師督促孩子每一天都能做到,換句話說,如果這些習慣沒有養成,側面說明家長的督促是不靠譜的!
好習慣就是各種細節靠譜。
做得越細致,習慣養成得越好,才能爬得越高。
談三個現象
關鍵詞一? 責任
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
孩子一放學出來,書包就不知怎的到了家長手里,甚至有些孩子人還在隊伍里,手上拎的、背上背的就已經被家長接了過去。
上學來的路上就更加了,現在基本都是車接車送,但凡有些住得近是步行過來的,書包大多都在家長手里,哪怕是爺爺奶奶送的,也在老人手上。
到了校門口,孩子背過書包,說一聲拜拜,扭頭就進了學校。
家長心疼孩子也是有道理的,現在的書包真是重。還不僅僅只是書包,美術帶、袋、口風琴,孩子手上是應有盡有。孩子還小,作為大人想幫孩子減輕點負擔,也是人之常情。
說過分,確實不過分,但也有一句話叫做:自己的事自己做。
替孩子提書包,是心疼他,替孩子系鞋帶,是心疼他,早上幫他穿衣服,也是心疼他。我們就在這樣一次次無可厚非的心疼中剝奪培養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老師、家長其實經常會教育孩子,要成為一個有責任的人。比如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努力學習,為今后的自己和生活負責。
但責任是什么?對孩子而言,實在有點虛無縹緲又難以理解。而責任心又該怎么培養,對于家長而言,又實在不知從何下手。
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就開始變得自我又懶惰。放學回家,沙發上一躺:媽媽,我餓。鞋子這里一只那里一只,典型的醬油瓶倒了都不會扶一下。
而這樣的孩子,我們覺得他應該能專心關注自己的學習吧,因為其他什么事也沒有。但事與愿違,這樣的孩子,往往也管理不好自己的學習,因為他不懂得去承擔、去反思。每當他在學習上出現了問題,或者跟他人相處時,他會更多地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其實看不到摸不著的責任心,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起來。
比如洗洗自己的襪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和父母一起打掃衛生,每天倒倒垃圾。書包自己要學會收拾,書包當然應該是自己背的。
我們總是覺得,現在的孩子上學已經夠累了,能讓孩子多休息就多休息會兒吧,或者把更多的時間給孩子去看看書,做做題。
但并非如此。我們在學校發現,越是能干的孩子,他能做越多的事,學習、表演、比賽,都能輕松應對,而每天坐在教室只管學習的孩子成績并不一定比他們好。
那是因為,當孩子缺少承擔自己責任機會的時候,他的主動性就會消失,包括學習上的主動性,那么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太好。
當父母把孩子要做的事都做了,孩子還有什么責任可承擔的,于是責任意識隨之淡化,一個人如果沒有責任感,還怎么指望他能做好事?
所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的不是一句空話。培養孩子責任意識,從自己背書包開始。在一言一行中告訴孩子:這些事是你該做的,沒有人會替你去做。
關鍵詞二 老師我忙
做為老師,就怕家長跟我說:“老師,我忙。”溝通到這里,就有一種“全劇終”的感覺。
做老師的都太知道這句話其實意味著什么。父母陪伴的缺失不僅僅只是少講幾句話,少一點歡聲笑語那么簡單。
很多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于是他們自己回家,自己簡單煮點吃的,自己做作業,洗漱,等父母回來他已經睡著了。
家里條件好的,放學去晚托班,家里有阿姨幫忙照顧,可能第二天早上醒來父母都已經去上班了。
最常見的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人負責孩子的生活起居接送,甚至家庭作業的輔導。父母只是客串一下,空的時候逗逗孩子,或者指責他哪里做得不夠好,再教育一番。
最關鍵的是,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我這么努力、沒日沒夜地工作就是為了孩子呀,為了給他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父母冠冕堂皇地就把工作當成了對孩子的付出,覺得賺錢越多就是越愛孩子。
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把對孩子的付出記得清清楚楚,一年培訓費、旅游費、生活費……
孩子表現不如意的時候,家長就會跟孩子翻賬單:你看看,我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拿什么來回報我們?
可是孩子心里也有個賬單,只是他沒有拿出來跟你說,他的賬單上記著:
爸爸一個星期沒回家和我們吃飯了;我今天被老師表揚了,可是我等到睡著也沒等到媽媽,沒告訴她這個好消息;今天學校親子活動,爸爸媽媽又沒來,是寧寧爸爸和我一起玩的游戲……
這個賬單上是你沒有看到的孩子的成長,里面有沒人分享的喜悅,沒人傾訴的失落,沒人陪伴恐懼……
這些都不是可以感知的物品,過去也就過去了。于是這些好的壞的統統長在了孩子的血肉里,不知何時長成了一個不需要你的大人。
工作、經濟、忙碌,在孩子的成長面前都只是借口。我們都知道,當我們想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任何困難都可以被克服。為人父母,就沒有比陪伴孩子成長更重要的事情了!
不陪伴孩子,怎么知道他遇到什么困難需要我們幫助?
不陪伴孩子,怎么知道他哪里做得不對需要馬上改正?
不陪伴孩子,怎么知道他哪里又取得了進步值得稱贊?
我們所謂的教育其實也就發生在日常的陪伴中。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犯錯,如果家長在身邊能及時發現孩子的錯誤并給予糾正,孩子就會朝對的方向走去。而一次次小的錯誤沒有被發現,堆積起來,也就很難再糾正和改變。
其實成績也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孩子在學業上有優秀的表現。但如果家長連孩子作業是否完成也不知道,就不要怪孩子成績不優秀。
4
如果真的愛孩子,那這種愛應該是具體可見的,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陪伴,而且是高質量的陪伴。
一邊玩手機一邊應付孩子,最多只能稱之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想想孩子一分一秒以你追不上的步伐在長大,你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在一點一滴地流逝。
想想孩子見不到你時的落寞和孤獨,你錯過的美好的時光將一去不復返。
想想你為人父母,卻連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
你還能理直氣壯地將銀行卡上的數字視為“愛”嗎?
關鍵詞三? 老師你讓他長長記性
孩子是一件特別累人的活兒,尤其是孩子特別不聽話的時候,而有些孩子就是這么難管,今天漏個作業,明天忘個本子,今天又不聽話了,明天又惹禍了,總之,各種不省心,家長跟著后面忙著“擦屁股”也是苦不堪言。
有些家長做得很到位,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自己應該如何教育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而有些家長,他的行為不說不負責,但至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信誓旦旦,言之鑿鑿,但細細一想,這中間多少有點不對。
比如,孩子回家作業沒做完,老師給家長打電話詢問情況,家長義正言辭地說:老師,我問過他,他說都做完了的,竟然還有沒做好的!老師,你這樣,給他留下來補,留到多晚都沒關系,讓他長長記性!
乍一聽,沒毛病啊,家長多么有是非觀念,多么有正義感,多么“拎得清”,但你細細一想,這里面沒問題嗎?
他的處理態度就是讓老師把孩子留下來,到多晚都沒關系,拜托,人家老師不要下班的嗎?如果每個孩子都像你的孩子這樣,請問老師得加多少工作量?
在這里,他悄無聲息地用一種特別配合以及嚴肅的態度把回家作業這個鍋華麗麗地甩給了老師。
他自己呢?竟然啥都不用干就完成了一次教育活動。
如果家長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這樣做的話,孩子勢必養成在家不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因為對很多孩子來說,放學后留在教室做作業也不是一件特別慘的事情,畢竟昨天晚上沒做作業多出來的時間可是用來玩游戲的。
對于孩子,對于老師,這都不是特別合適的處理方式。
如果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請你一定要仔細詢問老師是孩子哪些地方出了問題,是偷懶故意沒抄作業還是不小心漏抄了還是其他的情況,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經常會漏做作業的孩子,如果你家里的規矩沒做好,寄希望于老師的懲罰是永遠也沒有什么用處的。
很多家長會當著老師的面給孩子放狠話,諸如:
“老師,如果他考不好,就讓他留下來罰抄吧,好好反思!”
“老師,他東西總是忘帶,你好好教育他一下,讓他長長記性!”
“老師,他昨天動作太磨蹭,作業做不完了,今天你好好批評他吧!”
所以,老師們就淪為了批評、呵斥、恐嚇的工具?天我知道放出這些話的家長有些是實在沒招了,但其中也不乏偷懶的,因為自己工作忙或者管孩子實在太累,于是心想反正老師會懲罰的,留著給老師吧,我不心疼就是了嘛!
可是啊,你這樣的行為除了甩鍋沒有任何好處,特別是對孩子。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一個孩子長遠的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按時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是一個孩子最重要的美德,而這些習慣只能由家長去落實、完成。
沒有一個老師可以做到每天事無巨細地把每個孩子的每天回家作業一項一項重新監督檢查,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每天讓孩子“吃吃苦頭,長記性”,老師們也是人,不是設置好的懲罰機器。
當你特別厭煩這些教育中瑣碎的小事的時候,請你不要義正言辭地把這個鍋甩給老師,這真的一點用也沒有,教育是艱難的,是長期的,是瑣碎的,而且還是必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