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三轍?
十三轍韻表簡述-十三轍的分類 音韻學中的一種韻部。音韻不論對作詩、填詞、作曲都是必不可少的學問,合轍押韻是從聲韻方面來增強藝術效果的一種手段。
在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對音韻有不同的依用標準。唐宋時期的韻書,大體依據隋代的“切韻”而來,因原書早逸,后人通常把它的韻目分為206部。到了南宋時 期,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某些同用的韻加以歸并,成為107部。在這以前,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新刊韻略》里,則合并為106部。這就是 后來通行的“平水韻”的來源。明代初的《洪武正韻》,又按照中原音韻體系把韻目改為76部,但是一直沒有取代“平水韻”的地位。而今天聲樂界研究歌詞的格 律韻轍及唱法上的收聲歸韻,都是依據“十三轍”進行的。十三轍原是北方京劇、曲藝度曲所用,它簡練好記,韻寬轍廣,使用方便,具體分類韻目如下。
為了便于記憶,我們把十三道轍用十三個字連起來為:春、夏、秋、冬,南、來、北、往,各、界、互、報、喜。所代表的韻目名稱如下:
(1)春一人辰轍,凡收en、in、uen、和ün的字都屬人辰轍,如“春”(chun)、“森”(sen)、“林”(m)、“軍”(jun)、“溫”(wen)等字。
(2)夏——發花轍,凡收a、ia、ua的字都屬發花轍。如“夏”(xia)、“沙”(sha)、“家”(jia)、“刷”(shua)等字。
(3)秋——由求轍,凡收ou、iu、iou的字都為由求轍。如“秋”(qiu)、“樓”(lou)、“酒”(jiu)、“有”(you)等字。
(4)冬——中東轍,凡收ong、iong、eng、ueng、ing的字都為中東轍。如“冬”(dong)、“雄”(xiong)、“翁”(weng)、“英”(ying)等字。
(5)南——言前轍,凡收an、ian、uan、üan的字都為言前轍。如“南”(nan)、“甜”(tian)、“端”(duan)、“泉”(quan)等字。
(6)來——懷來轍,凡收ai、uai的字都為懷來轍。如“來”(lai)、“快”(kuai)等字。
(7)北——灰堆轍,凡收ei、uei的字都為灰堆轍。如“北”(bei)、“水”(shui)、“偉”(wei)等字。
(8)往——江陽轍,凡收ang、iang、uang的字都為江陽轍。如“往”(wang)、“江”(jiang)、“光”(guang)等字。
(9)各——梭波轍,凡收e、o、uo的字都為梭波轍。如“各”(ge)、“模”(mo)、“多”(duo)等字。
(10)界——乜斜轍,凡收ie、ue的字都為乜斜轍。如“界”(jie)、“雪”(xue)等字。
(11)互——姑蘇轍,凡收u的字都為姑蘇轍。如“互”(hu)、“助”(zhu)等字。
(12)報——遙條轍,凡收ao、iao的字都為遙條轍。如“報”(bao)、“交”(jiao)等字。
(13)喜——衣七轍,凡收i、ü的字都為衣七轍。如“喜”(xi)、“需”(xu)等字。
按照韻的特點,十三轍還可以分為:
(1)單韻類,它包括“發花”“乜斜”“衣七”“梭波”“姑蘇”五道轍。它們的特點是,在演唱時一韻到底,口形不變,不收尾不歸韻。
(2)復韻類,它包括“懷來…‘灰堆…‘遙條”“由求”四道轍。它們的特點是,在演唱時口腔要適當調節,從大到小變化明顯,面部要隨字走,更形改聲,有收尾歸韻。
(3)鼻韻類,它包括“言前”“人辰”“江陽”“中東”四道轍。前兩道為前鼻韻,后兩道為后鼻韻。它們的特點是,在演唱時母音延長帶有明顯的鼻韻色彩,咬字時口從大到小略有變化,收聲歸韻入鼻,絕不能從口中流出。
按照字在口中的形狀又可分為以下三類:
(1)橫形,它包括衣七、發花、乜斜、江陽、人辰、言前六道轍。它的特點是:口橫開,笑肌展提,嘴角上收,下牙微露,音色比較明亮。有橫的感覺。
(2)豎形,它包括姑蘇、中東、梭波三道轍。演唱的特點是:要求撮唇收腮,嘴角放松,下巴向下向后垂下,腭下用力,顴骨上抬,眉心集中,有豎唱感覺。
(3)綜合形,它包括懷來、灰堆、遙條、由求四道轍。演唱時先弄清口型變化規律。這些字開中有合,動中有靜,橫豎交替。不能用一個口型唱到底,從變化中求穩定,從穩定中求靈活。
按照各韻包括漢字的多少,又可以將十三轍分為寬轍和窄轍:
(1)寬轍包括江陽、中東、言前、人辰、發花、遙條、懷來、梭波、衣七。
(2)窄轍包括由求、灰堆、乜斜、姑蘇。
按照發音的特點又可將十三轍分為以下幾級:
(1)洪亮級:江陽、中東、言前、人辰、發花五道轍。演唱時響亮、開朗、明快。
(2)柔和級:遙條、懷來、梭波、由求四道轍。演唱時溫柔、暗昧。
(3)細微級:灰堆、乜斜、姑蘇、衣七四道轍。演唱時細膩、委婉。
關于十三轍的內容和特點,就目前運用中基本上包括了以上各項。無論是寫詩、撰詞、作曲、演唱都離不了它,它是咬字吐字、收聲歸韻的理論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