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熙元年。
在經歷了平吳之后的太康十年,西晉王朝度過了它最后的太平時光。
隨著武帝的故去,一切的政治平衡全數被打破了。
太熙,一個嶄新的年份,宣示著一個新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年代。
新晉的權貴一朝執柄開始清算和籠絡,孰不知已經踏進了行刑臺。
覬覦權位的野心家在幕后懷著滿腔的怨毒悄無聲息地獵殺著臺上的眾人。
貪戀祿位的老臣只能茍且在洛陽,維持著臺閣的不倒。
陰有異志的藩鎮與諸王厲兵秣馬,只待一朝洛陽有變,飲馬伊川。
逐漸覺醒的諸戎,北方的鮮卑,西南的氐羌,近在腹心的匈奴蠶食著天下。
而我們的主角,武帝的十二子,十三歲的長沙王司馬乂,此時正混跡于殿中諸將中,隨著一而再再而三的宮中政變,浴血成長,攫取著屬于他的軍武資本,并最終慘死在他所成長的地方,慘死于殿中諸將的背叛。
最黑暗的時代終于在承平日久的天下,如期降臨了。
背叛與殺戮,是這個時代的主題。
郭欽江統索靖。
英魂歸邙山。
八王之亂就此拉開了序幕。
在講司馬乂之前,先講八王之亂。
在講八王之亂時,司馬乂的一生也盡在此中了。
太熙元年。
武帝司馬炎崩于洛陽含章殿。
圣質如初的惠帝司馬衷即位,同年改元永熙。
未逾年而改元,于禮為非。
不過,晉宣晉景晉文欺人孤兒寡母,一如隋文。
奪國不正,其祚焉能久乎。
惠帝司馬衷時年三十一歲,傀儡一生。
初登大位,朝政一委于外戚楊駿,楊太后之父。
楊駿執掌臺閣,一時間天下權柄在握,引重兵以衛殿,逐汝南于許昌。
楊駿的乾綱獨斷嚴重引發了惠帝皇后賈充之女賈南風以及某些朝廷重臣的不滿。
畢竟利益分配不均嘛,就那么點權力蛋糕,肯定先緊著自己家親戚吃。
老臣不滿,賞點東西得過且過。
嗯,既侮辱了門閥的人格,也侮辱了門閥的智商。
裴頠表示,不僅黃鶴樓上看翻船,關鍵時候也要親自上去踹一腳。
越明年,永熙二年,殿中諸將開始浮出水面。
?
殿中中郎渤海孟觀,李肇,皆駿所不禮也,陰構駿,云將危社稷。黃門董猛,素給事東宮,為寺人監,賈后密使猛與觀、肇謀誅駿,廢太后。
賈后為求外力,先是請近在許昌的汝南王司馬亮即司馬炎的叔父,司馬衷的叔公,赴洛連結,司馬亮膽小懼事,不肯去洛。便又請遠在荊州楚王司馬瑋即司馬衷的六弟,赴洛舉事。
二月,司馬瑋入洛。三月,孟觀李肇以殿中兵四百人討駿,遂殺駿,夷三族。
以司馬亮和衛瓘輔政,司馬瑋統管禁軍。
結局看似很完美。
但是這很不政治。
于是新的敵人已然出現。
對于腦子不太好使的司馬瑋來說,高高在上的兩個老不死的家伙壓制了年輕人的出路。
對于老態盡顯的司馬亮和衛瓘來說,司馬瑋這個愣頭青整體打打殺殺的是個不穩定因素。
而對于在幕后的賈南風來說,上面的這三個人很礙眼,都得死。
六月,賈南風讓司馬衷作手詔,免司馬亮及衛瓘官。
司馬瑋承詔,領軍借勢殺了兩個老頭。
可憐兩個老人家,一把年紀了,橫遭此禍。
匹夫無罪,懷璧有責。
?
在司馬瑋殺了兩位老臣后,一夜之間,變數再起。
有人勸司馬瑋趁勢再殺進宮室,一舉定天下。
?
岐盛說瑋“宜因兵勢,遂誅賈、郭,以正王室,安天下。”
瑋猶豫未決。
會天明,太子少傅張華使董猛說賈后曰:“楚王既誅二公,則天下威權盡歸之矣,人主何以自安!宜以瑋專殺之罪誅之。”
賈后亦欲因此除瑋,深然之。
?
你看看,你看看。
就司馬瑋這政治覺悟,在洛陽根本混不出來。
徒有最強大的軍隊,卻死于婦人之手,真是給他的諸位弟弟做了好榜樣。
掌握了軍隊還不行,還得掌握皇帝。
有了這兩樣,便有了洛陽。
有了洛陽,便有了天下。
之后的司馬乂從他的六哥身上,吸取了這個教訓,牢牢掌握住了皇帝。
卻被司馬越無情背刺,慘死洛陽城邊。
當然,這是后話了。
現在,我們還是來看看司馬瑋的悲慘下場。
猶豫不決的司馬瑋和深然之的賈南風。
張華白帝,遣殿中將軍王宮赍騶虞幡出麾眾曰:“楚王矯詔,勿聽也!”
眾皆釋仗而走。瑋左右無復一人,窘迫不知所為,遂執之,下廷尉。
乙丑,斬之。
瑋出懷中青紙詔,流涕以示監刑尚書劉頌曰:“幸托體先帝,而受枉乃如此乎!”
一切權力來自于皇帝。
可憐司馬瑋前一夜還自以為得勢,豈料天明一廷尉便能收之。
這大概是八王之亂里面,死的最輕易的王爺了。
死于他的沒頭腦。
這個沒辦法,畢竟司馬家的祖宗就是靠高平陵陰謀搞起來的。
這種政治生態,你讓隋文來也是白給。
司馬瑋死后,從元康元年到元康八年,朝廷度過了難得的八年太平時光。
畢竟太子司馬遹還小,張華還沒老。
元康九年。
一向拿人當槍使的賈南風,終于被人當槍使了一把。
起因是賈南風不僅容貌丑陋,而且生不出兒子。
太子司馬遹一天天長大,一旦入繼大統,自己做了這么多孽,遲早要被清算。
對于賈南風來說,保持主動是她的信條與風格。
于是,先下手為強,管他什么朝野兇兇,廢司馬遹于金墉城。
接下來是趙王司馬倫,即司馬懿的小兒子,司馬衷的叔公表演時間。
作為賈南風的心腹,掌握了禁軍的司馬倫,先是暗許右衛督司馬雅,常從督許超,殿中中郎士猗廢后之謀,然后開始騷操作,大肆散布流言,殿中人欲廢后立太子,賈南風一打聽還真有這回事,甚懼。此時司馬倫跳出來說,早點除掉太子,一了百了,勸賈南風早點行動。
人吶,在心懷恐懼的時候,最容易被人利用。
賈南風很快毒殺了太子司馬遹。
司馬倫很快背刺了皇后賈南風。
三月,司馬遹死。四月,司馬倫以殿中兵起事,拿起了屠刀,殺盡了賈后一黨。
此后,司馬倫僭越之心不已,廢帝自立。
引來了駐許昌的齊王司馬冏,駐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颙,駐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聯合起兵。
八王之亂的最高潮就此來臨。
權力的游戲不再局限于洛陽,關中河北淮泗全部卷了進來。
漢家的士兵在漢家的土地上死亡殆盡,徒增戎狄覬覦逐鹿中原之心。
司馬家得國不正,持國無方,萬里江山盡送于外族之手。
真是千秋罪人。
話說回來。
司馬倫兵敗身死后,齊王司馬冏以最先起兵,距洛陽最近,執掌了朝柄。
然而其用權而不思進取,利益繼續分配不均。
司馬颙效仿賈南風行卞莊刺虎之計,將司馬乂當作司馬亮,衛瓘,司馬冏為司馬瑋。
原意是上演一出司馬冏怒殺司馬乂,司馬颙興兵復仇的好戲。
結果司馬乂微操過硬,硬是憑借一百來號的心腹連戰三天,干死了身在深宮的司馬冏。
有意思的一點是。
冏至殿前,帝惻然,欲活之。
從太熙元年到太安元年,十二年了。
我們的主角,八王之亂中唯一的堪稱光輝的人物,終于走上臺前了。
從武帝死去時哭泣不已的少年,到同母兄長司馬瑋被無情冤殺,自己被驅逐出洛陽時不知所措的小王爺,再到三王起兵時一往無前討伐叛逆的青年,到最后他親手殺掉了事上無禮舉措無度的司馬冏,成長為了洛陽朝廷的唯一核心,也成為了關中河北的眼中釘。
二十七歲的司馬乂,站在洛陽魏明時興建的入云宮闕,滿眼望去,都是他的父親司馬炎的身影。
司馬家的社稷,說到底,也只有他一個人在維持了。
?
長沙王乂雖在朝廷,事無巨細,皆就鄴諮大將軍穎。
乂未嘗虧奉上之禮;城中糧食日窘,而士卒無離心。
長沙材力絕人,忠概邁俗,投弓掖門,落落標壯夫之氣;馳車魏闕,懔懔懷烈士之風。雖復陽九數屯,在三之情無奪。撫其遺節,終始可觀。
長沙奉國,始終靡慝;功虧一簣,奄罹殘賊。
第三段,第四段均取自于晉書。
我想房玄齡作為大唐帝國的總設計師,對于司馬家的紛爭,對于司馬乂已經下了很準確的定義了。
史書昭昭。
不重權柄,奉上有節,一切為了社稷。
這也是為什么,在八王之亂中我獨獨傾心于司馬乂的原因了。
八王之亂中所有的王爺,除了司馬乂外無一心獎王室。
汝南王司馬亮懦弱不堪,只想著茍且終老。
楚王司馬瑋剽悍無謀,至始至終不過是賈南風的一桿用完即棄的槍。
趙王司馬倫卑劣的陰謀家,只想著當皇帝。
齊王司馬冏墮落的勝利者,他的父親司馬攸也許會是個好皇帝,但他絕對不是。
河間王司馬颙投機倒把,梁益喪亂,其鎮關中而不思平亂,不過一豎子。
成都王司馬穎貌美神昏,任用壁宦,眷戀鄴城,坐視匈奴劉淵壯大,貽害百年。
東海王司馬越最為無恥的背叛者。
可是啊,八王之亂這樣一個黑暗的年代,是屬于陰謀家和背叛者。
英雄只有在烈火中燃燒自身,用自己的鮮血澆筑起帝國的地基。
壯士拂劍,浩然彌哀。
蕭蕭落葉,漏雨蒼苔。
司馬乂奮力戮殺了司馬冏后,司馬颙隨即起兵討伐,司馬穎也緊跟其后。
對,就是那個司馬乂事無巨細,遙咨于鄴的司馬穎。
可是,司馬乂并沒有死于外敵,七里澗的大捷讓司馬穎只能退回河北,司馬颙的部下張方在伊洛寸步難行。
眼看,司馬乂就要暫時的勝利了。
卑鄙的背叛者司馬越忠實地貫徹了八王之亂以來的法則,聯合殿中諸將們執送司馬乂于張方。
?
方取乂于金墉城,至營,炙而殺之,方軍士亦為之流涕。
這其中殿中諸將,就有之后我們熟悉的東晉鎮北將軍,祖逖,祖士稚。
黑暗時代的英雄們,都是從不堪走向輝煌。
祖逖是,劉琨也是。
之后的洛陽。
在輾轉數次后,司馬越最終肉體消滅了所有的王爺,成為了八王之亂最后的勝利者。
最卑鄙的人,獲得了最寶貴的果實。
卻將這果實拱手送人。
?
石勒帥輕騎追太傅越之喪,及于苦縣寧平城,大敗晉兵,縱騎圍而射之,將士十馀萬人相踐如山,無一人得免者。
大快人心。
洛中朱衣。
當途之士。
就這樣吧。
就這樣了。
光明還太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