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ASM/ASO是什么意思,它們又與蘋果AppStore又有什么關系?
翻譯成中文是,應用商店優化。應用商店優化指通過技術、運營手段提升APP在各類的應用市場的搜索及榜單排名(以蘋果的AppStore,安卓的GooglePlay為典型代表)。
ASM(App Store Serach
Marketing),指的是蘋果應用商店搜索營銷,marketing在這里翻譯成營銷更為妥帖。ASO是通過對應用的標題、關鍵字、應用描述、評論等常規性內容進行合理改善以達到效果,所以ASO本質上是免費的,與之不同的是ASM是一定付費的。ASM的本質是蘋果官方開放的搜索競價廣告,就有點像我們國內的百度關鍵詞廣告。ASO的基本內容則包括榜單優化、搜索優化。搜索優化一般是通過對應用的定位分析和人群分析,得出競品相似的品類和管檢測,覆蓋更多的關鍵詞,優化關鍵詞的搜索權重,最終讓用戶在搜索某些熱詞是時候為應用帶量。榜單優化則是通過沖榜、更換榜單類別、付費轉免費等手段,迅速提升榜單的位置,從而獲得真實的用戶下載量。
ASO算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沖榜,是軟推廣。而ASM恰恰相反,相對比較“硬”。
問題二:蘋果公司的口碑有目共睹,那么他的ASM網站是不是也一如既往的穩定?
蘋果在很多地方都做的很棒,可能是因為涉及面太廣了在一些細節上處理的不是很好,我們則是成功避免了蘋果ASM的“五坑”。
問題三:蘋果的ASM有那“五坑”?
<1>蘋果競價ASM的兩大主要因素是“相關性”和“出價”。相關性自然是競價廣告投放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說如果投放的關鍵詞過低,無論出價多高都是沒有辦法成功的。這樣就引出了蘋果的第一個坑,蘋果的競價Search Ads后臺的相關性是不顯示的,所以在不知道產品跟關鍵詞的相關度的時候就會比較尷尬。
<2>用戶在搜索自動匹配或關鍵詞廣泛匹配的模式下,當用戶搜索某個詞從而觸發到投放的關鍵詞少于是個時,搜索詞會顯示為“Low volume terms”。展示量、點擊量、轉換量以及CPT\CPA等沒有數據,也就是無發知道什么詞花了預算,也不知什么詞帶來了多少點擊或轉化。
<3>CPA的歸因,長達30天。這長達30天的歸因周期,也就意味著今天點擊這個用戶,并沒有下載,但是在未來30天內的某一天又下載了,那還是會歸因到他當天點擊這個數據。所以,有可能會出現在查看當月CPA報表,當天的數據和30天后再看這個數據不同。
<4>歸因數據跟蹤的問題,關于歸因的API,雖然目前AppsFlyer和adjust都支持了蘋果Search Ads的歸因API,但是經過得詞投放團隊實際操作發現,和蘋果競價后臺數據差異化還是比較大的,AppsFlyer和adjust,都有不同程度的丟失下載數據的情況。
<5>通過詞團隊數據跟蹤至今的結果發現:在實際投放過程中,選詞的時候,雖然蘋果競價系統有時候會推薦包含中文的關鍵詞,但是到目前衛視投放中文關鍵詞是沒有任何廣告的。
問題四:ASM是不是適用于所有企業?
什么都不是絕對的,沒有全部合適也沒有全不合適。舉個栗子:一款免費的APP相比于一款付費類APP更適合,轉化率更高。但是不代表說付費類APP就不能投放ASM對其“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都是可以的,所以適不適合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定論。